熱門:

2023年5月17日

劉炳章 泛舟論章

深化改革開放思維 對治「本位主義」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5周年,關於改革開放的討論,整體而言都是讚譽居多,哪怕是心存不軌者都借當年鄧小平堅持開放的思維以「古」非今,這反映改革開放的成就難以否定。改革開放是一項經濟改革為主(從而帶動社會、政治、及思維的改革)的發展戰略,背後的邏輯及思維是中國人歷久常新創造力的體現,一直被中外學者津津樂道,被視為中國經濟奇蹟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底層邏輯,以及「教科書式」的經濟轉型示範。關於這項偉大設計如何成功的分析早就「其書滿家」,筆者拾人牙慧地提其要點,以史資治,作今之鑑。

第一個要點是務實主義──空想的相反:強調從實際出發,重視實踐。

盲信自由忽略弊端

任何時代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主流」思想,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奉行西方主流理論「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按照「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主張,即新自由主義,把原有的各種政府干預驟然撤盡,國企全面私有化、市場化、完全向國際市場開放,希望一蹴而「富」。這些國家按照「主流」做法急劇轉軌,盲目信奉新自由主義,忽略「無形的手」欠缺自發調節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能力,以致連翻「脫軌」。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各前加盟共和國及中歐亞國家,都忽視了轉軌過程中政府的宏觀協調角色,過猶不及的私有化浪潮導致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國企迅速垮台,導致大量職位流失、特權機會主義興起、收入及財富兩極化、社會不穩。盲從「主流」意識不一定安全,或會南橘北枳。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採用了當時認為缺乏效率的「雙軌制」模式。根據中國國情,針對各產業的比較優勢,把控不同的干預尺度,較短量長「摸着石頭過河」。國家一方面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先行開放競爭,善用我國勞動成本低廉優勢,讓民企及外資進入市場;一方面對資本密集型的大型國企繼續補貼,保護國有資產,維持相當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動能。國家收放精準不浪費,在最需要基建配套的地方設立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等,利用我國地大物博的便利多設試點,找到路、找對路,經濟馬車一往無前。

第二個要點是開放思維,不奉行教條主義。

改革前的國家一直沿用蘇聯的集體化生產模式,農地國有,按照平均主義原則分配勞動成果。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的21位農民面對糧食不足的問題,定下契約秘密開展「包幹到戶」,把勞動成果交足國家需要,剩下的私有,成效立竿見影──糧食產量大增,農民收入亦大幅提升;1979年農民黃新文成為中國第一個「萬元戶」,年收入是當年一般工人每月工資28元的約30倍,引起官方的注意。真正令這種農民智慧改變中國的是1982年官方公布的1號文件,國家正式承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合法地位,解放了農民的生產力。官方開啟政治縫隙令經濟突飛猛進,領導者的開放思維實屬關鍵,只有開放的社會,才有創新的空間。

筆者在過往近40年間,因業務或公務無數次陸港兩地穿梭,參與及目睹國家建設,發展之快,由貧至富、由量至質的歷程歷歷在目,與有榮焉。記得當年首次踏足北京為公司承辦建築項目時,當地連混凝土攪拌機等基礎設備也一機難求,特地打電報(當時電郵仍未普及,長途電話要排隊,更遑論手提電話)回香港總公司安排拆件組裝運送回國,何曾想到今日的中國已有「基建狂魔」之譽?改革開放之初,不少企業家朋友將生產鏈遷移國內,採用「三來一補」的包薪制,工人積極性低落,於是各自推行生產「改革」,以按件計算、多勞多得的策略,激發了企業生產力。他們都是國家發展的中流砥柱。

內地創新青出於藍

2018年,筆者有幸參與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港澳訪京團,獲習近平主席接見。座談中,習主席高度讚揚港澳同胞,率先響應北上投資,建立第一家合資企業,對香港專業人士在改革開放初期「帶徒弟」的努力大加肯定,國家的開放思維使得港澳同胞能夠發揮所長,在國內投資興業,協助制度建設,開放使得國家了解世界,現在的政策創新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從當年國家的砥礪奮進,看今日的政治經濟成就,深覺這一切來之不易。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月開展「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回顧了國家45年來取得的成績,強調「深化改革」的重要,「星標」了科技創新、制度建設、資源系統布局、鼓勵民企等一系列現代化建設方向。這些都是要「深化」改進,而不僅是「維持」。

「自我革命」的精神是中國維持恒久生命力的關鍵,此「革命」的意涵概括了精神革命、理論革命等方方面面。要理解中國國情,不可只局限於各種名詞概念的字面意思,否則容易掉進非黑即白的二元論困境,導致一些認知不全、偏激的情況,這樣狹隘的「本位主義」輿論氛圍,不利進步。

習主席在年初再度公開肯定民企,很大程度是對市面一些偏頗意見糾錯。中央對民企的支持明顯,要求「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從法律上確保民企和國企享有平等待遇。習主席支援民企的講話白紙黑字地刊印在官方文件、民間媒體上,反駁了一些甚囂塵上的偏頗言論,尤其是為民企扣上「資本主義」、「完成歷史任務」帽子的人。回顧歷史,改革開放的成功也要歸功於民企的努力,我國在改革後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人口和勞動力隨之速增,民企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善用人口紅利推動經濟發展。今天,民企依然佔了全國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

民企靈活、變通、市場主導,隨着國家政策及市場發展機遇進行戰略布局、陣地轉移。國家一路優化學習,從設立經濟特區、浦東新區、創新打造自貿區、保稅倉等形式,直到今天海南自由貿易港等,招商扶商政策推陳出新,機遇處處,民企積極參與響應。公有制結合市場經濟相輔相成,令中國成就出眾,軟硬件基建網絡及產業訊息全國聯通,內銷經濟實力雄厚;國家2001年加入世貿、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戰略、2020年與15國共同創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成就非凡,內外循環雙軌並行,社會及經濟持續發展,制度優勢彰顯無遺。

西式民主不合中國

政治方面,從民主集中制,到「全過程人民民主」、「協商民主」等理論更新,都具備大局觀,着眼於人民的整體福祉提升,正是「自我革命」的表現。民主集中制經常被西方詬病為虛偽的假民主,然而國家的多黨合作、共產黨領導主政,建國之初即保持了大國管治的穩定性,不至於令「一窮二白」的中國分裂。為何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為何外資絡繹不絕到內地投資經商?保持政策穩定性,施政持續性及可預測性,都是中外企業家的重要考量,是西式民主難以比肩的地方。反觀美西方式民主制度「從眾不從優」,以對抗性政治(adversarial politics)為本位,每隔幾年政黨輪替,本質上更是金權政治輪莊,政策頻改令人難以適從,這樣的民主,不適合中國國情,更不利於國家深化改革開放與發展。

一言以蔽之,政治和經濟的成功之道,就是靈活變通。

中國重視和而不同,不尚非黑即白,不會也不應隨便一刀切把西方一切視為邪惡。我們一直以開放務實的態度對外開放,吸引外企外資及外來人才,增派赴洋留學,援助外國,重視內外循環。美西方愈是打壓圍堵,中國就應該愈對外開放,以開放思維壯大國際「朋友圈」,抗衡敵對圍封。國家銳意深化發展對外市場,習主席強調香港的普通法制度及「一國兩制」獨特優越性堅持不變,心跡明顯,站在對外開放的前線上,香港的角色尤為重要。

開放的對立面之一是「本位主義」,筆者觀察近日內地與香港、國際發生的種種事情,覺得有必要對損害理性的「本位主義」批上一筆。「本位主義」是一種只顧小團體立場、利益,無視大局的作風,自我中心,極易墮入二元論,失之狹隘。

第一種「本位主義」的表現是盲目貶斥西方一切,對其思想、歷史、制度一刀切全盤否定。近年清華大學學者閻學通批評內地學生以二分法看待西方,把公平、正義等美德看作中國傳統,本來是正確的,但直觀地以這些美德的反面定性西方價值觀,欠缺理性,也不是事實的全部,此弊不利於國人客觀認識世界。

第二種「本位主義」的表現是教條主義,副作用是形式主義。國家與香港發展步伐日益緊密,香港政界頻繁出現高調迎合主旋律的表現,最明顯是早前香港政團組織學習二十大精神的各類活動。無疑,學習二十大精神當然好,但有否按香港的歷史及文化背景進行理性、客觀的討論,抑或只是重複政治正確的口號表忠?筆者認為,宣講也要因時制宜,過猶不及地迎合主旋律,行禮如儀交功課了事,是欠缺政治承擔的表現,更可能對反叛的年輕一代有反效果。

本位主義導致民粹

第三種「本位主義」的表現是民粹──極端強化民眾的訴求,偏頗地製造階級對立。回顧2019年初,特區政府民望下滑,當局推出《逃犯條例》修訂,同期又提出收回被標籤為「權貴」的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作興建公屋之用,是否為了討好當時挾基層房屋民意的反對派?是否刻意藉此撈取政治能量,挽救民望?前者造成的暴亂前所未有,後遺症禍延至今,是香港歷史的黑暗一頁;後者非理性地無視其他更加合適建屋的土地資源,例如生態價值低的郊野公園邊陲土地、新界北部地區等,更沒有顧及在高球場建屋對超過110年次生態及超過400年古蹟的破壞、對現有交通基建設施嚴重不足的負荷、對香港國際聲譽及地位的損害等。筆者申報是高球會會員,但不時公開批評球會造成「權貴」負面社會觀感的管理模式。本人成長於寮屋區,對土地房屋問題尤其關注,不反對政府收回粉嶺高球場土地,但球會與球場是兩碼子的事,筆者不贊成在高球場土地建屋,建議保留現時該地的運動功能,維護生態及古蹟保育,全面開放給公眾享用,避免製造不必要的階級對立。希望有關當局不要只見樹不見林,免為一時政治權宜(political expediency),犧牲長遠整體利益。

香港面對貧富兩極、產業狹窄、土地及房屋短缺、人口老化、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要從結構上改革,首先要正視問題根本,思想上必須突破狹隘的本位思想。另外,香港金融業發達,本來是好事,但卻未能禆益甚至忽略實體經濟(尤其是科技及高端製造業),發展乏力,金融本位的產業結構走進了「自身成功的受害者」(victim of our own success)的陷阱。香港人一向懂得「變通」、「走位」,但若只限於「見風使舵」的小聰明,則尚欠如改革開放一樣深謀遠慮的魄力。現在香港要搞「新經濟」,政府重擔在身,勿再「積極不干預」,不應把責任推給市場了事,筆者樂見本屆政府開始有此勢頭,希望有關當局能積極有為,主動出擊。

改革開放之初,香港為內地「帶徒弟」,現在則反過來要向內地學習。學習,應實事求是,適當地修正提純,採納可操作的成功實踐經驗為港所用。絕不能邯鄲學步地套用內地用詞了事,流於形式主義。現在國家銳意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及擴大對外開放,對香港來說無疑是二次反彈的時機,面對美西方的惡意圍堵,香港更應發揮「兩制」獨特性,為國破局。適當的政策來自於務實理性的研判,擺脫「本位主義」思考才能夠真正裨益國家及香港,這是所有真正愛國者的應有之義。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