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
世界各地的傳媒機構本月陸續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業績,當中最矚目的仍是《紐約時報》一季內再增加十九萬位訂戶,但這次卻並非主力靠過去曾於本欄介紹過的網絡遊戲來維持增長,而是利用去年收購的體育網站The Athletic作聯乘推廣。儘管如此,《紐時》之廣告收入卻並不理想,較去年同期下跌了8.6%,主要是因為科技和金融類別的廣告跟隨環球大勢明顯減少。
正因如此,全球不少新聞機構都轉向以「訂戶營運模式」取代過往長期依賴的「廣告模式」。學術期刊《新聞實務》新近刊登了一份來自德國學者(Beseler, Schwind, Schmid-Petri & Klimm)的研究文章,根據受眾的4項屬性,探討吸引人們付費看新聞有哪些答案:第一項是受眾對傳統訂閱模式及付費看串流內容的經驗,尤其某些人會把新聞視為眾多網絡內容的其中一種,因此會把付費看新聞,跟付費予Netflix或Spotify作比較;第二項是接收新聞的動機及個人興趣,畢竟看新聞求娛樂,還是為着社交需要,抑或視之為體現知情權責任的受眾,願意付費的程度當然有差異;第三項是朋輩習慣,也說是身邊人對自己以什麼方式接收新聞的影響;第四項才是經濟考量,包括:付出與效益之比較、新聞收費和其他開支的比較,以及收費和取消的程序等等。
研究團隊根據以上4項屬性,把新聞受眾分為以下5類──
(一)付費用戶:這類新聞受眾肯定是傳媒機構最關注之組別,故此亦不用太多解說,學者們唯一的提醒,是小心處理那些仍然看報章新聞的受眾,宜用大數據分析來度身訂造個別用戶的網絡閱讀體驗,慢慢協助他們轉型,切忌操之過急。
(二)偶發買家:這種受眾基本上不抗拒付費接收網絡內容,但是只會在特定條件下才會這樣做,最簡單例子就是認為某篇文章很重要,又或是短期內對單一題目感興趣。就技術層面而言,專家建議招呼此組別的最直接方式是引入「微支付」(micropayment)機制,盡量讓此類受眾可以彈性付費,從而對新聞平台逐漸建立好感。
(三)作出承諾者:此組別之受眾目前雖然沒付費看新聞,但認同優質和專業的新聞對社會整體發展相當重要,卻基於自身經濟狀況所限(例如:失業或尚在求學階段),而對於付費訂閱此決定十分謹慎。學者建議,傳媒機構可透過針對式免費試閱計劃來吸引此組別,其中一種方式是一開始免費,然後不按月而彈性收費,再待用戶經常長時間登入新聞平台一段日子後,才按年收費。
(四)搭順風車者:這類人雖然口裏說明白專業新聞之價值,實質上卻不懂分辨優劣所在,而且他們往往只求知道時下熱話,但就新聞內容提及對社會有何影響不求甚解。專家認為,除了提供有很大彈性的訂閱和取消計劃以外,也可透過視頻及娛樂內容來吸引認此組別的受眾。
(五)堅決否定者:最後這種受眾本身不認同新聞的價值,甚至經常攻擊傳媒來發洩。然而,新聞機構仍然要按此群組關注的題目,上載新聞內容到可免費收看的社交平台,藉以抗衡各類誤導訊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期待與特首互動出台更多治港良策 |
上一篇: | 把握契機落實小班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