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
美國提高債務上限「死線」迫在眉睫,同時,近日再有主要地區銀行痛失海量存款,兩大危機夾擊,美國金融風險急劇升溫。而更大隱患是兩者有可能互相糾纏產生「化學反應」,若山姆大叔史無前例賴債違約,美國政府債券會否頓時變成一文不值?今趟銀行危機一定程度源於債價急跌產生的損失,引致資不抵債,情況一旦失控,不排除禍延全球。
白宮證實,總統拜登原定周五(十二日)與共和、民主兩黨國會領袖舉行次輪國債上限會議,現押後至下周初,有意見認為這是談判取得進展的徵兆,惟拜登日前於紐約出席活動時,還在聲討共和黨拿美國經濟作「人質」,雖是聽慣聽熟的批評,畢竟兩黨在開支問題上分歧嚴重,債限鬧劇仍充滿變數。
現代金融體系立足於一個「信」字,短短兩個月內,美國已有三家中型地區銀行接連倒閉,另一同業PacWest周四披露,五月首周流失近一成存款,股價應聲狂瀉,足證當局為紓緩流動性困局推出的措施藥不對症,不但未能換回存戶信心,銀行信用反而受到進一步質疑。
聯儲局在上周發表的《資深核貸人員意見調查報告》(SLOOS)中示警,美國銀行業今年第一季普遍收緊授信條件,商業和消費貸款需求亦明顯減弱,並強調商業房地產屬高風險領域。銀行擔心呆壞賬增加及存款外流,收緊信貸標準勢必變本加厲,若演變成惡性循環,經濟衰退恐怕很快便會自我實現。
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指美國地區銀行危機對本港銀行體系影響非常有限,但消息透露,在矽谷銀行(SVB)三月初爆煲後,局方開始對港銀債券持倉狀況加強查詢的密度和深度,除了投資年期及品種、美國國債倉位詳情外,還要求銀行對所持長債的未變現賬面虧損(MTM Loss)進行模擬測試,反映監管機構高度戒備。
金管局並非過慮,雖說但凡有銀行出事,自身管理不善往往是致命原因,可是美國這波銀行動盪,與聯儲局連番重手加息導致債價下跌直接相關,銀行為應付提款潮,被迫出售債券套現,賬面虧損變現後必須入賬,資本缺口無法即時填補,存戶信心一夜間就會崩潰,矽谷銀行、Signature Bank和First Republic Bank皆因陷入這個「死亡漩渦」而極速倒下。
美國爆雷暴露了銀行資產負債錯配隱憂,債價大跌則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影響不分地域,理論上遍及整個業界。此所以,隨着美國債務上限死線逐步逼近,民主共和兩黨最後一刻若無法達成協議,即使只是技術性違約,對環球金融市場也足以造成難以想像的衝擊,美國國債到底是無風險抑或風險源頭,沒有人希望以這種方式得知答案,更加不願見到朝野互相攻訐引爆更多金融地雷。
美國若不想政治鬧劇變成災難,便要阻止中小型銀行存款持續流失,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局大幅提高目前二十五萬美元的存款保險上限。然而,經歷過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倘沒有更嚴格的監管措施配合,納稅人未必願意為急功近利胡亂冒險的銀行家買單。財長耶倫在擴大存保問題上三番四次改口風,可見議題高度敏感;更何況,相關建議必須獲得國會通過,兩黨此刻一門心思大玩債限把戲,不為金融體系添亂已屬萬幸。
從另一角度着眼,聯儲局過去一年激進緊縮的貨幣政策加劇銀行資產負債錯配風險,政策一旦轉向,可望降低地區銀行債券持倉的未變現虧損,有助於恢復存戶信心。問題是,美國就業市場依然火熱,四月份通脹率縱使進一步回落至百分之四點九,黏性較強的服務業價格始終居高不下,核心通脹仍達百分之五點五,遠高於百分之二的目標。聯儲局上周再度調高利率零點二五厘,雖暗示暫停加息,卻不忘強調一切按數據辦事,顯然繼續「彈弓手」,隨時延續上調利率。
美國財政部和聯儲局各有各顧慮,處理銀行動盪幾乎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一力承擔。兩大財金決策機構畏首畏尾,任由FDIC倒一家關一家,這樣下去,商業房地產爆煲、經濟硬着陸只差遲早。面對驚濤駭浪,美國政客再次不負責任地把償債承諾當作政治籌碼,徒添經濟、金融「墮崖」風險。本港金管局經查詢銀行債券持倉後,業界當然「意會到」須對期限錯配高度警惕,可是若美國債限危機玩出大禍,觸發債市地震,即使長短期配對無瑕,屆時恐怕都要「一鑊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高球場發展峰迴路轉 好戲在後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