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9日
學術期刊《數碼新聞》新近刊登了一篇關於南韓傳媒機構如何利用網民對記者的仇恨來圖利的文章。參與研究的受訪者全是被南韓「反記者」網站所關注的記者,而兩大反記者網站分別名為「報道垃圾」(Report Trash)和「不看新聞」(No Look News)。
總的來說,這篇學術文章對於記者遭網民肆意批評和騷擾此現象,可算是出人意表地認為相對正面──卻原來,南韓新聞業界中有不少人有恭賀被網絡針對的記者之習慣,藉此互相激勵。另外,也有很多記者把政治人物封鎖自己社交網絡的版面截圖,上載為自身推特賬戶之頭像;至於把收到的惡毒留言再廣傳來嘲諷,則更是家常便飯──事實上,今次研究亦有提到,至目前為止於世界各地所進行關於「騷擾傳媒」(media harassment)的學術調查,幾乎都有提及記者往往會採取對網絡批評漠不關心的態度來紓緩壓力。
對新世代記者而言,網絡針對式騷擾甚至會被視為某種「成就解鎖」之反證:也就是自己的文章已刺中權力核心所關注的問題。有記者明言,公司內部文化已經變成認為被受眾憎恨就是影響力之彰顯。學者指出,這種心態其實正好跟上述「對於網絡批評漠不關心」的說法存在前後矛盾:既然編輯乃至企業高層皆認為網絡仇恨可帶來流量,從而衍生商機,那記者們便必然會因而受此影響,間接鼓勵散播仇恨。
也說是說,從概念層面分析,仇恨在網絡世界這種「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的系統之下,能夠發揮出某程度上近乎投資資本的功能。這項結論跟上星期本欄提到,西方傳媒逐漸傾向以「驗證逆轉」(verification in reverse)的手法來釋放大量負面情緒之觀察,可謂不謀而合──霍士新聞過去的業績不斷向好,Tucker Carlson在美國長期人氣高企,皆是明證。
然而就學術研究角度,Carlson應該只是一個outlier。畢竟以「仇恨作為資本」的傳媒營運模式,絕大部分的利益基本上只會流向企業,卻不大機會去到記者身上。有接受是次研究訪問的記者說,本身很清楚自己只是公司的「人肉盾牌」,透過不斷被網民攻擊,來為公司換取點擊和收入,無奈形勢比人強。
負責研究的學者Jane Pyo指出,研究結果顯示,記者的心理健康是新聞業界一個長期被忽略,卻又極為嚴重的問題。除此以外,傳媒機構利用仇恨來追求流量的另一問題,是必然引致歧視女性的狀況進一步惡化:畢竟世界各國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女性記者受網絡騷擾與欺凌的比率明顯較男性為高,且次數及頻率持續上升,加上被害者受創的心理創傷程度和後遺症一般來說也會更嚴重,亦致使不少女性記者採取更被動的工作方式。這不單令新聞質素下降,更影響女性傳媒人的晉升機會,實在不容忽視。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按下不表 |
上一篇: | 香港地區行政發展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