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解困新聞學網絡」最近公布了十大年度最受讀者歡迎的解困故事,另外再有十個由專業傳媒人和學者推介的解困報道。入選的這二十個故事皆在以下四項範疇同時表現出色:
第一,回應為本──報道詳細說明應對和處理問題的過程與手法,而不單是就問題作深入分析和批評,並往往把曾經用過哪些方法也會列出,方便讀者比較。
第二,可以複製──故事不着重歌頌「答案發起者」之個人魅力,又或是其獨有經歷,反而強調有哪些教訓和做法,即使普羅大眾或是一般機構也應該可以學習得到。
第三,證據全面──所報道的答案必須附有其成效證據,更不會側重成功個案,報喜不報憂,務求透過分享失敗經驗,避免讀者犯同樣錯誤,一同思考改善答案的方法。
第四,坦承局限──為求達到較佳教育效果,優秀的解困新聞報道會把每個答案有何局限,以及要達到成功所必須包含之條件和環境,讓讀者客觀分析答案是否合用。
至於最新入圍的這二十個解困新聞故事當中,筆者個人認為較突出的一項現象,是有一半的報道是以環保和食物議題為主,反映全球新聞業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程度,較諸疫情前大幅提升,亦指明以解困新聞學手法處理環保新聞,將是未來大勢。其中尤其出色的是一個關於尼日利亞以生物燃氣(即biogas,多被稱為沼氣)打造小型電網卻失敗的故事──報道並沒有採取一沉百踩或打落水狗的方式,而是總結經驗,詳細探討不足之處,主調是人類不應放棄再生能源,更可以從今次失敗當中汲取教訓,讓下次更大機會成功。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今趟入圍的報道,也有關於藝術文化的新聞:例如有關美國底特律的「莎士比亞在囚」計劃,解釋了在囚人士除了可以透過演戲來陶冶性情,或是自己重現某些情節來達致一定程度的心靈治療,而是有實際例子和數據支持參與這個計劃的人能夠重拾學習的動力,以及重新認識到與人合作的重要性,從而更新後會較容易找到工作。
還有另一篇報道分析美國的頂級管弦樂團一直較多數聘用白人樂手,指出過去幾年不少樂團已採用「蒙眼面試」(blind audition)的方式,也未能改變這種狀況。
至於解困答案,較直接的方法是資助非裔及拉丁裔樂手參與面試的費用,亦可以要求樂團管理層在聘請時使用更全面的評估準則,包括樂手於作曲、教學和組織音樂活動的能力,兩個方式皆可提升種族均衡參與的水平。
隨着人工智能的新聞成為大熱課題,今次也有一個相關解困故事入選:《華盛頓郵報》介紹了如何用AI來繪畫「各種劃分選區可能性」的地圖,從而能夠向法庭申訴和證明,為何身處之選區被刻意切割成偏幫個別政黨,乃少數分析科技對政治能夠有正面影響的新聞報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跨十八區的我 |
上一篇: | 夏寶龍在港開創調查研究新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