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
3月23日路透報道,丹麥在「北溪」海底輸氣往德國的管道(去年9月發生了三起爆炸)附近,發現了一個從海床突出的管狀物體。此新聞教人詑異之處是,受丹麥邀請助查的不是盟友,反而是近年被針對、制裁的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公司旗下的管道營運商。
此取態難免讓人聯想到,或許跟美國著名偵查記者赫什(Seymour Hersh)的指摘有關(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經總統的批准後,安排破壞北溪管道;但欠缺實質證據)。
當美國在盟友間的誠信受到質疑之際,拜登在3月13日公然違背競選承諾、漠視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批准位處於阿拉斯加北部靠近北冰洋岸邊的石油鑽探項目。
石油公司最初申請在該區開發五個鑽台(Willow Project,中譯為「柳樹項目」),獲特朗普批准其四。但在2020年大選辯論期間,拜登在攝影機及數以百萬計觀眾面前聲稱,如果當選,將推翻特朗普的決定,因為他不會允許新的原油鑽探項目。
因此,現時拜登批准三口鑽台(共約150口油井,日產18萬桶,等於美國當前產量的1.6%),令人驚訝。環保團體甚至稱之為「碳炸彈」(carbon bomb),因為此項目每年產生約92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等於在道路上增加200萬輛燃油車的碳排量;格陵蘭冰蓋加速熔化可期。
由於該項目的東鄰加拿大將受到嚴重影響,拜登在10天之後的3月23日親身訪問渥太華,為任內首次官式會見總理杜魯多,強調︰「我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密不可分。」
當被加拿大記者問及「柳樹」項目時,拜登這樣把它合理化︰「是在北冰洋更好的博弈和地獄般的權衡」(…better gamble and a hell of a tradeoff to have the Arctic Ocean…)。
美國主流媒體除了對此一問一答隻字不提,還湧現大量文章,用這樣那樣的理由來解釋「柳樹」項目為何不可或缺。
在另一邊廂,權威科學期刊《自然》3月15日發表論文,指出北溪管道爆炸的海床乃一個化學戰垃圾的傾倒場(a dumping ground for chemical warfare),爆炸引發了長期埋藏的毒素,其濃度足以威脅海洋生態。
3月27日,提請聯合國安理會調查北溪管道爆炸的議案因不足9票未獲通過(只有俄羅斯、中國、巴西投贊成票,包括美、英、法、日本、瑞士在內的其他成員國棄權)。而綠色團體對拜登批准「柳樹」的法律訴訟成功機會也微乎其微。唯這兩起事件對國際關係卻至少有兩項微妙影響。
第一,就保護地球生態政策而言,無論是受到特朗普及右翼勢力影響的共和黨,還是自稱高度重視環保的民主黨上台執政,美國聯邦政府極難再獲國際社會信任。
保護地球的政治意義在於它提供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機會,打破國際關係中的「永久敵意」(perpetual enmity)。加州大學教授帕戈登(Anthony Pagden 1945-)在2009年指出,自古希臘與波斯開戰以來,根源於歐洲的白人一直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發展出諸類意識形態來為侵略合理化、霸權必要化;故悲觀地認為東西方之間合作少、鬥爭多。
但頻密的乾旱、山火、洪水對日常生活的的直接影響,已經讓大部分不愁衣食的西歐民眾意識到,人類確實有一項只有依靠互助才能克服的共同危難,固有必要與其他種族合作。
地廣人多的中國在減碳排一直跑在前面,成績、誠意、恒毅皆有目共睹,歐洲的從政者(雖然讚賞中國減碳的話少說出口)愈來愈願意與北京加強合作。儘管來自白宮的政治壓力日見沉重,歐盟多位領導人先後表示「不能失去中國」、「歐洲絕不能與中國脫鈎」。
國際關係主軸,已開始從往昔藉促進民主之名干涉他國內政的「新自由主義」、以國家安全為由阻礙別國發展的「新現實主義」,向人類「共富裕、同安全」的壯志演變。
第二項是北溪爆炸對德美關係的微妙影響。有參考價值的是國際政治間的「髒手」(dirty hands)概念,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瓦爾澤(Michael L. Walzer 1935-)於1973年的一篇論文建立了髒手的分析框架。
暗殺敵國要人、向國際社會說謊……等,都是常見的髒手行動。其大意是指政府官員直接或間接,在境外安排一些不道德且違反國內法律的活動,於他國造成財產損毀、人命傷亡;而關鍵是決策官員認為這是符合國家利益的必要行動。
但這種活動通常是由強國進行的,因為倘若弱國這樣做,將受到強國的嚴厲懲罰、報復。為此,一群學者於1993年舉辦了一個「髒手工作坊」,試圖為約束和合理化髒手活動設置一些考慮因素,類似時下流行的術語——「基於規則」(rules-based)。
肖爾茨見習主席別具意義
髒手能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國際政治手段,歷史悠久。在一場對英國政制發展方向影響深遠的里程碑級別辯論中,被譽為現代英語奠基者、堅定的共和主義者(支持處決國王查理一世)的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74,於1649年被任命為外語大臣),引述古代Ehud得到神的特別授權刺殺敵國君王(King Eglon)作為論證,建構了一套保護本國利益的政治手段範式。自此以後,這種手段的變化層出不窮。
或許大眾永遠不知道北溪爆炸是誰幹的,但最近的訊息不免教人懷疑,白宮至少事先知悉此計劃,但沒有阻止其行動。被打擊的是俄羅斯,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不僅在某程度上損害德美政府之間的互信,也使德國菁英及沉默的大多數民眾對美國決策者有離心。
去年11月,作為三年來首位訪華的七國集團成員領導人,德國總理肖爾茨不惜千里迢迢,來北京僅僅一天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面談,別具意義。
德美關係將左右西方內部非軍事合作的大方向,其長期影響值得更細心觀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Full Team |
上一篇: |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須政策局相向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