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12日

社評 社評

馬克龍倡議「戰略自主」談何容易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同時訪問中國,兩人所得的款待可謂「親疏有別」,前者受到高規格紅地氈熱情歡迎,後者則只能使用一般旅客的通道出入境,沒有外交禮遇。箇中原因明顯不過,馬克龍不介意展現其親華立場,馮德萊恩卻在歐盟對華政策方面態度強硬,北京也就在迎賓儀式上來個「因人而異」。

馬克龍的中國之旅換回豐碩成果,雙方簽署近四十項政府間協議和商務合同,中國採購空中巴士一百六十架飛機,價值逾二百億美元,法方承諾將在中國建第二條空中巴士總裝線。中法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還首次包括深化解放軍南部戰區與法國軍隊太平洋海區之間的對話。結束北京會談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馬克龍前往廣州,專門為對方呈獻古琴名曲《高山流水》,彷彿「伯牙遇子期」之再世情誼。

馬克龍的親華言論,嚴格來說只是拒絕選邊站隊,並非刻意討好北京,不過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當下,作為美國傳統盟友的法國竟然企圖置身事外,就予人一種「親華遠美」的印象。馬克龍接受傳媒訪問時聲稱,歐洲理應追求「戰略自主」,對於台灣問題,他擔心歐洲「捲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並在中美關係緊張升級環境中淪為附庸,「跟隨着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行事」。馬克龍反問:「歐洲人連烏克蘭的危機都無法解決,又如何在台灣問題上令人信服地說:『小心,如果你們做錯事,我們會出面』?」他坦言歐洲在武器和能源上對美國的依賴度有所增加,如今必須專注提升歐洲國防產業,又提倡減低對「美元治外法權」的依賴。據說,有份訪問馬克龍的媒體,在稿件刊出前讓法國總統府作出「校勘」,總統府刪除了「更坦白談及台灣和歐洲戰略自主的內容」。

馬克龍幾乎把「放棄台灣」宣之於口,偏離美國和歐盟的外交路線,自然引起激烈討論和抨擊。由全球多國跨黨派議員組成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發表聯署聲明,批評馬克龍的言論不代表歐洲,無視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地位,傷害國際社會幾十年來維持台海和平的努力。該聲明又指,馬克龍與歐洲各國議員的感受嚴重脫節,當北京在南海加強軍演,並持續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這番言論是向台灣發出冷漠訊號的最糟糕時刻。歐洲議會對華關係代表團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炮轟,馬克龍言論是「災難」,失去作為歐洲領袖的資格。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質問,如果馬克龍主張不應在台灣問題上選邊站的說法真的代表歐洲立場,那麼美國應該「作出改變」,讓歐洲自行對付俄羅斯。

簡言之,歐美政客不滿馬克龍奉行綏靖主義。現在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是,不依賴美國的「戰略自主」會成為歐洲的主流意見嗎?我們不妨大膽推測,最低限度在可見的未來幾年,馬克龍僅屬「一家之言」,附和者寥寥無幾。首先必須明白,歐盟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採用「一票否決」機制,如果不是全體會員國一致同意,不可能在政策上有所改變,法國即使是歐洲兩強之一,仍然沒辦法扭轉其他國家集體「親美遠華」的路線,隨便一個小國已可向馬克龍打臉,例如對台灣友好的立陶宛。其次則是,歐洲早就十分依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所提供的軍事保護傘,俄烏之戰更加將歐美牢牢綑綁起來,「戰略自主」云云談何容易。再看看法國本身的問題,屬於中間派的馬克龍愈來愈勢孤力弱,該國政治板塊朝着極右和極左兩側傾斜,法國要在國內達成共識尋求「戰略自主」亦難度極高,遑論成為帶領歐洲擺脫美國羈絆的龍頭。

馬克龍展現親華態度,暫時而言只能在經濟貿易層面令兩國互惠互利,國際博弈的全球大勢不會造成明顯轉變。然而對於山姆大叔來說,盟友之中出現一個企圖獨善其身的法國總統,恐怕心理上始終耿耿於懷,也許這是美國為澳洲取消法國潛艇訂單的代價。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