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
疫情期間,百業蕭條,但香港出現一個怪現象,失業率持續相對偏低,孰令致之?關鍵原因其實是香港勞動人口大幅減少。如今疫後復常,各行各業重新振作,奈何普遍存在着人手短缺的難題,更加突顯勞動力流失的嚴重性。因此,輸入外勞以解人手荒近日再成為關注議題。
特首李家超表示,留意到建造業公布人手短缺有一萬至一萬五千人,強調政府會認真處理人手不足問題,因為這不但影響市民接受的服務,亦影響香港的競爭力。對於建造業及運輸業的人手短缺,李家超說有關政策局正密鑼緊鼓準備具體策略,希望最遲年中有決定,又聲稱若考慮輸入外勞,一貫原則是工資不可低於該行業本地入息中位數,以保障本地勞工。李家超還補充,政府會加大力度進行本地培訓。
建造業及運輸業也許是人手荒的重災區,適逢特區政府推出若干項耗資幾千億元的大型基建,未來幾年甚至逾十年必須招聘大量人手,若不從外輸入,問題難以解決。其實整體而言,香港每一個行業都求才若渴,癥結在於絡繹不絕的移民潮和結構性的人口老化。
政府統計處周一(三日)公布,二〇二二年香港勞動人口約三百七十七萬六千人,較二〇二一年減少約九萬四千人,這是自一九八五年有紀錄以來最大的跌幅。二〇一九年之時,香港的勞動人口達三百九十八萬七千人,換言之,三年間減少超過二十一萬人。
尚有一組數字足以反映勞動人口銳減得多麼厲害。稅務局將於五月發出二百四十萬張個別人士報稅表,數量是過去九年來最少,若由二〇一九年起計,個別人士報稅表累減約三十七萬張。不用報稅離不開三個原因,其一是移民,其二是退休,其三是收入低到跌出稅網。正常估計,移民潮是報稅表大量消失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則是昔日的社會棟樑已屆退休年齡,意味着人口愈來愈老化。
移民潮產生的後遺症不但是勞動力流失,還有小朋友隨着家長離開香港,導致不少學校收生不足,情況最惡劣者正在面對殺校危機。幸好教師不必擔心由於殺校而失業,事關教育界本身也非常缺人手。
李家超不斷強調「搶人才」,歸根究柢,香港更加需要的是「搶人手」,無論高端人才抑或基層職工亦該招攬。大方向的輸入外勞無可厚非,不過在具體細節方面必須研究清楚,不宜貿貿然准許每一個行業都輸入外勞,否則必定造成本地勞動市場一片混亂,甚至怨聲載道。
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建議,政府應按照審計署的「人力資源報告」作人力資源推算,完成後把結果交予勞顧會,憑客觀數據制定「短缺勞工清單」,列出各行業和各工種缺乏多少人,好讓業界清楚知悉不同工種的實際情況。顏汶羽還建議,本地勞工可先參與一個不多於半年的「短缺勞工就業計劃」,按月領取補貼,企業若半年後依舊未能聘請足夠人手,始可以輸入外勞,從而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
清楚掌握各行業和各工種的缺人程度,實乃最基本的要求,此外,亦須考慮缺人的原因是否工資過低。假設某行業純粹由於報酬卑微而無法招聘人手,政府竟然容許他們以不合理的待遇輸入外勞的話,無異於剝削本地勞工的權利,這是勞工界經常宣之於口的「外勞搶飯碗」。
香港勞動人口銳減是事實,但不代表每個行業都應該獲准輸入外勞,政策推出之時必須具備針對性,衡量各行各業的實際需要。政府就算為建造業及運輸業開綠燈,仍應視乎不同工種的不同情況作出相關規定,大原則是保障本地勞工,唯有確定某工種真的難以在本地招聘足夠人手,才該訴諸外求。
假如某行業的某工種獲准輸入外勞,政府也應設定嚴謹的監察制度,防範無良僱主剋扣外勞工資,此舉既維護外勞權益,亦是避免僱主暗地裏以不合理條件請人,利用「廉價外勞」來壓低本地職工的薪酬。
總而言之,輸入外勞不可損害本地勞動市場。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憂赴美生枝節 政界清華班改上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