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6日
談起音樂節,大家會想起什麼地方?世界各地都有其象徵性的音樂藝術節,日本有FUJI ROCK,美國有Coachella,英國則有Glastonbury,這些音樂節每年都吸引數以十萬近當地以及外國旅客到訪,而你也可能曾經去過,或曾經打算參與這些音樂節。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香港也有一個和國際相比並不失色的音樂節,那就是Clockenflap。問題是,外國樂迷也想參與Clockenflap嗎?能否舉辦一個成功的國際級音樂節,足以反映一個城市的軟實力,而香港的音樂軟實力,又有多少?
停辦四年到門票沽清
疫情開始以來,各大小音樂活動停擺,作為業界指標性的Clockenflap更停辦足足4年,不少樂迷都擔心主辦方經營狀況。
幸好,Clockenflap今年復辦便創下紀錄,成為有史以來首次全數門票沽清的一年。
門票售罄消息一出,網絡一片哀號,不少人哭訴自己仍未買票。由於不少樂迷習慣等完整演出名單公布,或是到現場才購買入場券,因此門票沽清實在殺大家一個措手不及。今年銷情熱烈原因有很多,主因當然是大家「餓得太久」,因為香港已經多年未曾舉辦大型音樂節,樂迷積累的熱情終於有機會爆發;其二是演出名單驚人,Arctic Monkeys和Bombay Bicycle Club已是天團級數,第二波公布的Wu-Tang Clan和The Cardigans都是有今生無來世,不容錯過的樂隊。
第三原因在於票價。3年疫情副作用之一是「音樂通脹」,近年在香港觀賞樂隊演出愈來愈貴,還記得在疫情前,300元票價可以看到3隊台灣樂隊聯合演出,今年全面復常下,一隊台灣樂隊專場價格高達500元,門票還會在開售數分鐘內沽清,要是在3年前這件事根本沒有人會相信。
一直以來,Clockenflap票價都遠低於世界其他同類音樂節,例如Coachella三日票叫價549美元,亦即港幣4000元以上,而過去幾年Clockenflap三日票都沒有加價,大概是1500港元左右。相比之下,僅僅1500元就能看足三天演出,實在是太划算,因此才會對鄰近地區樂迷有那麼大吸引力。只是香港人不習慣音樂節文化,過去更經常聽到樂迷投訴Clockenflap票價太貴。當然,到今年已經沒有人會這樣想,反而是「買不到票」的聲音不絕於耳。
音樂會門票提前沽清,對買不到票的人來說是壞消息,但對Clockenflap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訊號。這代表未來的Clockenflap有可能是一個需要搶票才能參與的音樂節,這對香港的音樂生態,也絕對是好事。
Clockenflap的價值
大型音樂節商機無限,每年都能吸引無數樂迷和贊助商參與,背後的經濟價值不容忽視 。美國的Coachella和英國的Glastonbury是全世界盈利最高的兩個音樂節,每年有超過20萬名觀眾,收入分別超過一億美元和一億英鎊。相比之下,Clockenflap的6萬人只是小巫見大巫,但已是香港能創造的最佳音樂奇蹟。
要成為一個國際級音樂中心,需要硬件和軟件配合。硬件方面,香港其實不乏世界級表演場地,但有錢有場地,不代表能夠促進音樂發展,因為最重要一環在於軟件,也就是所謂的音樂品牌。
提起音樂,世界會想起香港嗎?對世界而言,香港是否一個重要音樂市場?香港佔有地利優勢,硬件亦早已存在,港人又擅長英語,年輕音樂人都懂得以國際化為創作目標。假如能成為一個有慣性觀眾的大型音樂節,Clockenflap便有助香港建立音樂品牌,而這也是Clockenflap的最大價值。
擁有一個世界級的音樂節,可以穩固香港的國際形象,有助香港發展音樂產業,亦能為整個生態提供養份,培養下一代的音樂人以及樂迷。
音樂人需要培養,樂迷也需要用心栽培,畢竟沒有人聽的音樂不會成立,樂迷才是真正的音樂消費者,大宣習慣買票入場聽團,便是對音樂人最真實的支持。香港七欖已是世界知名的運動品牌,連地球另一端的觀眾也會遠渡來港觀戰,香港的音樂節又能否做到同樣效果?
未來,世界各地的樂迷提起音樂節,會想起香港嗎?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黃宇恒 寫作人,兼顧評論及故事寫作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