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正外訪印尼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連續兩天發新聞稿交代行程,描述自己身在「巴厘島」。筆者一時間不明所以,思忖「巴厘島」是什麼地方?原來財爺所指的是旅遊熱點峇里島。有熟悉內情的添馬中人解釋,新聞稿使用「巴厘」只是個別人員做法,並無特別政治原因,至於官方今後會否統一用「巴厘」,暫時未有定案。
港人對峇里島耳熟能詳,過往官方新聞稿亦採用這個名稱。例如2002年峇里島發生恐怖襲擊,時任特首董建華發稿表示關注「印尼峇里島恐襲」。2013年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外訪,以至2018年財爺陳茂波赴印尼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活動及世界銀行青年會,新聞稿同樣稱之為峇里。
即使天文台發出的世界各地天氣預告,向來也是使用峇里,從未用「巴厘」,為何陳茂波此行突然搞搞新意思?是否意味政府日後改用此稱謂?筆者向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查詢,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從網上搜尋所見,「巴厘」實為中國內地叫法,內地官方媒體如新華社等全部把峇里稱為「巴厘」。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當地先後與美國總統拜登和南韓總統尹錫悅會面,外交部的發文便用上「巴厘島」。不過,大部分本港媒體包括「官台」香港電台在內,依然沿用港人熟悉的峇里。
知情人士向筆者強調,今次峇里變「巴厘」背後沒有任何政治因素,而且新聞稿用字跟隨外交部口徑,「唔可以話我哋用錯」,但不代表今後所有外地名稱都採用新華社譯法。另有新聞處中人估計,有可能是負責處理新聞稿的人員信手拈來外交部的文稿「參考」或剪貼,結果令「巴厘」出了街。
類似情景似曾相識,多年前港府交代醫管局測試公立醫院處理懷疑伊波拉病毒病人程序時,忽然用上「埃博拉」。然而,其時當局有註明「埃博拉」亦被稱為「伊波拉」,讓普羅大眾知悉所指的是何種病毒。時至今日,衞生防護中心有關說明也以「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稱之。
政府經常強調要做好發放訊息工作,說好香港故事,惟可有想過貿然轉換一些約定俗成的字詞,會令市民產生「黑人問號」?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當局若改變大眾認知已久的事物,應多作註解,否則官民之間在溝通上無端端衍生落差,並非好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塌樹事小 人命關天 |
上一篇: | 港式防疫「模糊戰略」有利有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