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9月1日

胡恩威

大灣區科技藝術文創旅遊發展策略

大灣區是世界級的科技灣區,聚集全球名列前茅的家電、電訊設備、無人機、生化基因排序、大型汽車、通訊等公司,也是世界級的創科灣區。如何利用創科灣區推動大灣區的文創旅遊發展,是未來大灣區及香港需要重視和建立的重點策略。這個策略的最終目標就是提升大灣區整體的文藝水平,透過科技促進文化藝術發展,培育更多人才及打造創意生態,進一步加強大灣區的軟實力。

那麼如何去做?怎樣去做?發展軟實力必須由教育開始。目前大灣區的文創教育模式仍然有一些需要改善和促進合作的地方。跟長三角相比,長三角區域有着龐大的創意教育體系,由大學以至各種形式的工藝技術相關學校,營造了一個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創意產業區域。

另一個需要研究和學習的是日本京都和大阪地區,當地有一個文創產業為本的品牌──任天堂。作為世界級的遊戲平台,任天堂不單着重於官能刺激,而且結合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和健康元素。它的總部設在京都,京都雖是歷史名城,但京都地區的文創產業非常興盛,教育系統亦十分完善,結合大阪區的科技公司及學習學院科研平台,營造出一個人才庫。文創軟實力講求團隊工作,也需要不同的硬件軟件。像正規軍一樣,需要有將軍,有士兵,有團隊協助,有不同類的硬件運作。故此,若能利用大灣區的創科優勢,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厚底子,必然能創造出更多具有感染力,以及一個更有底蘊、更廣泛的大灣區文化發展模式。

港深應合作打造教育平台

因此,首要任務是加強大灣區的教育布局。即是說,香港和深圳可以深化合作,建立更多以藝術科技為本的教育平台。例如,是否應該在港深合作開發一間以藝術科技為出發點的藝術學院?港深大可配合廣州美院的傳統藝術家訓練,建立一個以科技為本的美術學院,再利用深圳各種模式的科技公司和硬件軟件優勢,進行創新及培育人才,在編程及藝術上,發展一些既會編程也會藝術的文藝工作者。

另一方面,在技工訓練上,文創產業需要大量技術人才,而技工和工匠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何復興技工?就是傳統的意義在於「人」。「科技」和「人」的結合,必須透過工藝。這個模式可以如何去做?更應該探討。

我們說中華文化復興有幾個重點︰第一就是書法。如何利用書法?自然是由人出發,而把科技應用於書法之上,便會產生無限的可能,充滿發展空間;最重要的是,以書法出發的科技才能夠進行更大創新。故此,在這個模式之下,一個全新型的藝術科技學院必然會帶來更多創新和科研模式,而這些科研模式必然會帶動文創及旅遊產業的發展,最終的目的是提升中國人整體的文化創意質素,從而提升我們的競爭力。

以中華傳統為本推動創新

第二就是中華文化復興必須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本,再結合科技,內地很多京崑藝術大師已經利用科技進行創作,例如本人早在2002年的時候,已經和江蘇崑劇院的京崑劇大師石小梅、柯軍老師等合作,利用最新投影以及採編科技,進行不同類型的創新;至於和上海戲曲學院院長張軍先生的合作,就是利用最新的motion capture科技進行創新;還有對書法和傳統的運用,利用台灣書法大師董陽孜的書法進行創新。

這些創新形式只是一些例子。

第三,我們需要一個持續性平台去吸引不同類型的實踐者。在日本,學術和技術人員的地位是對等的,並沒有說學術比技術更重要,而是技術和學術是對等的。目前我們要留意的是,技術和學術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互動和協調。那麼,大灣區發展文創產業,必須建立自身的文創人才培育生態。由高端的研發以至中小學的基礎藝術文創教育,必須要均衡地、有系統地進行。近年大灣區已經在推動幼兒教育的創新,但是在高端的藝術科技人才開發和科研上,仍然有大量工作可以做。

故此,未來大灣區文創產業的發展,取決於是否能夠建立一個藝術科技教育研發的平台和生態環境。而不同城市應該有不同的重點和發展模式。以應用方面為例,如何應用在文創生活產品、電器產品上面,便有着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手機應用程式也是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說復興中華文化,是以提升整體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從而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復興。這就是過去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就是透過科技創新和組織,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下一步正正是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本身的科技優勢提升文化藝術,帶領它進入一個更創新的中華文化復興。

第四是文化旅遊。位於杭州附近的烏鎮,是一個很好地結合文化旅遊和傳統的示範。裏面推動精緻的水鄉文化,結合不同檔次的文化旅遊項目,並製造周邊不同產業、更大的旅遊資源。其實大灣區嶺南文化的圍村以及各式各樣沿海的模式,也可以推動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旅遊創新項目,可以是主題公園模式,可以是度假村模式,也可以是結合學習和教學的模式。

例如景德鎮是以陶瓷著名,那麼在大灣區可否建立以書法或者大灣區「非遺」為主題的公園呢?很久以前,香港有一座「宋城」,就是模仿宋朝,在荔園附近。這種以不同中國朝代為背景的主題公園可以進行嗎?例如,不少影視項目都會見到一些舊式老街、中環老街,這些是否也可以變成主題公園模式呢?

文化是變化萬千的,說好中國的故事背後需要文化支持,因為有了文化,便有內涵,有了內涵,創意便會豐富。若果沒有文化、沒有內涵,經常重複一些舊調,或者被四方牽着鼻子走,並不是正道。

發揚餐飲與養生文化精髓

文化旅遊在大灣區發展有很多可能性,而香港可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為香港已經有很多國際著名的旅遊酒店品牌,像半島酒店、文華酒店、瑰麗酒店、太古集團旗下的酒店,都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配套去協助開發和發動。未來應該更有創意、更多創新、更有文化去進行。

第五是餐飲與文化。中華文化復興,飲食是重中之重。近年中央台已經攝製大量地方美食節目。餐飲業如何活化?如何結合生活?如何製造更多優質的生活模式?中國飲食是一種食療,吃會直接影響健康,如何吃?怎樣吃?「吃得好身體好」這個觀念,結合二十四節氣,有很多學問,有很多可能性。這是中國傳統裏生活和飲食結合的精髓,如何把這個發揚光大和推廣,而不只是吃一些快餐文化,正正就是文化創意可以做的事情。

第六是和健康有關的中華文化復興。太極、功夫、打坐、氣功,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傳統裏的養生,所以養生是文化一部分。練書法可以養生,太極本身就是肢體舞動和動作的一種養生,正確呼吸也是一種養生,要發展這些潛質,文化才能更具滲透性。

第七是中華文化和西方科學的對接,有什麼可能?《易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去探討中華文化與西方數碼文化對接的一個概念。《易經》的「零與一」和數碼世界的「零與一」相似,但《易經》更宏大,它說的是宇宙故事。「零與一」是一個開始,這兩個結合在大灣區發展、未來社會發展,有着非常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中美角力的情況下,中國要在科學上有突破,必須要從自身文化出發,再去對照西方文化,對西方文化進行深刻的批判。

其實西方文化不只是美國這一面,德國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和深入研究,例如德國對中國的針灸和中草藥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認識。大灣區可以和德國、瑞士等對中國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國家和地區合作,在大灣區開發一些全新類型的未來科學研究。這些都是實實在在能夠帶動整個社會發展和生活的一個模式。

未來文化發展需要建基於中華文化傳統,需要建基於科技創新,需要建基於改善生活質素、可持續發展,以及建構一個建基於中華文化傳統的大灣區生活模式,形成一個全新的文化生態,才能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更有效、更能夠提升大灣區競爭水平的文化策略。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