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30日

社評 社評

改善就業生活環境 搶人才也要留人才

沒有人才,難以聚財,一個社會若要繁榮昌盛,必不可少的就是培育和招攬人才,而且要讓才俊之士落地生根。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出席《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明言「香港一定會搶人才」,包括優質的和香港缺乏的,尤其是創新、醫療及高端科技範疇,並會在十月發表《施政報告》之時交代新方案。

一般的說法是「吸引人才」,李家超用到一個「搶」字,某程度反映求才若渴的迫切心態。事實上,香港近年人才流失嚴重,海外競爭者例如新加坡則不斷向精英招手,內外交困之下,不積極搶人才確是不足以扭轉劣勢。

新加坡本來就有針對吸納境外人才的各種工作簽證入境計劃,該國政府剛於昨天(二十九日)再宣布推出另一項新的工作簽證,月薪達三萬坡元(約近十七萬港元)的任何行業專才,可申請五年工作簽證。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表示,全球都在爭奪出色人才,新的工作簽證可確保新加坡在競爭中佔優勢。他指出,企業和人才皆尋找安全及穩定的環境以投資、生活及工作,而新加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良禽擇木而棲,香港在搶人才方面能夠跟新加坡一較高下嗎?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表的《二〇二一年世界人才排名報告》,六十四個經濟體系之中,香港排名第十一,超越排名第十二的新加坡,成為亞洲吸引人才最具競爭力的地區。問題卻在於,報告的細項顯示,香港在「吸引與留住人才」方面從第十八位急降至第二十六位,「生活成本水平指數」排到第六十一位,特別是樓價和房租太貴造成「趕客效應」。

談到難以留住人才,香港實實在在面對嚴峻挑戰。首先,香港的勞動人口愈來愈少,二〇一八年接近四百萬人,今年減至只有三百七十六萬人。勞動人口減少的原因既涉及人口老化,亦與方興未艾的移民潮有關。其次,香港已有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似乎成效不彰,人數不多之餘,留港工作的時間亦不長,願意住滿七年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比率僅一成左右。

人才無疑要搶,香港並非沒有引人入勝之處,稅率低是一大賣點,但生活成本過高卻把這項優勢抵消殆盡。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報告認為,特區政府應向外來人才提供房屋津貼。

房屋問題是香港搶人才的其中一項障礙,另一障礙是新冠疫情下的入境限制,雖然現時已從強制隔離檢疫七天放寬至「三加四」(酒店檢疫三天、家居醫學監察四天),不過這樣的「疫監」始終與新加坡之類的競爭對手相差甚遠,無法滿足外來人士自由出入境的需要。因此,特區政府必須在放寬入境限制方面再下工夫,終極目標自然是免檢疫通關。

香港要跟外國搶,也要跟內地搶。深圳早於二〇一〇年推出「孔雀計劃」引進高技術人才,最高可享六百萬元人民幣獎勵,另加置業或房租補貼。香港投入「人才爭奪戰」,無可避免須提高利誘元素。

搶人才還有一個重點是招商引資,李家超刻意要搶的是創新、醫療及高端科技範疇的人才,那麼香港就要在這些範疇有充足的工作機會。上屆政府去年十月宣布發展北部都會區,銳意打造新田科技城,樓面總面積等同十六個半科學園,希望成為「香港矽谷」,未來可容納十四萬八千個創科產業職位。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今年四月透露,接獲至少一所外資世界級頂尖研究所接洽,表明有意進駐該區,研究所看中香港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低稅率,將利用香港作為跳板進入大灣區以至全國。新田科技城如果成功吸引外資企業落戶,對於搶人才肯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若然城中增設宜居的社區,更加相得益彰。

搶人才也要留人才,政府該做的是增添誘因和消除離心,唯有改善就業和生活環境,方有望在求才若渴的競賽中突圍。正如畢堅文所言,並非只是香港才有北部都會區,全世界都有自己的高科技地方,不能落後。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