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
上周談到學校學習是一個過程,不一定有固定的目標。馬上有朋友表示異議:那學校的教育就沒有目標了?這個問題可以分為三個子問題。
問題一: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承接前兩周的討論,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準備未來的人生。他們面對的未來,肯定與現在不一樣,更加會與我們熟悉的過去不一樣。這也是本欄不斷探索社會變化的原因。
社會從來就在變化,但是我們面臨的變化,不是我們習慣了的速度與幅度,而是根本性的變化。其天翻地覆的程度,不亞於十八世紀末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出現大規模生產工業社會的變化,是整個社會結構性的變化;而其變化速度,則是人類社會從未遇到過的。以前也許三、五十年才會有明顯的變化,現在是三年、五年就已經變得不再認得。
說實在的,在變化緩慢的年代裏,學校一般不太需要考慮教育目的。不是沒有目的,而是不言而喻。1870年(英國教育條例)出現現代學校體系,在制度裏把學生分類分等,以配合全社會的勞動力需求。一直以來,追求「學歷」(涵蓋考試、分數、文憑、升學)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態。學歷的背後,是經濟發展的需要,那才是現代教育的真正目標。不是說教師都帶着擇優、淘汰的心態,把學生當成是產品。但是關心學生在競爭中的優劣成敗,已經不知不覺地佔領了教育的文化。而這種競爭,又局限於學校必須馴從的課程。說是文化,是因為人們已經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不會去質疑。
社會劇變,教育目的必須變!
但是社會變了。本欄一直的關注,就是社會變化對教育的挑戰。由於社會的變化,變得變幻、莫測、多元、模糊(所謂VUCA),「學歷」已經不足以讓學生度過未來的一生。一直以來的教育文化,已經抵擋不住洶湧而來的社會變化;而社會還在變,無法預見未來還會如何變幻。
我們對學校教育的期望,也要變;也就是說要重新樹立教育的目的——新時代新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的變化,說起來,其實大家都不難明白。但是筆者逐漸發覺,教育的目的,離開教育的實際運作,太遙遠了。因為教育的日常運作,不受最終目的影響。
學校裏面的運作,直接受影響的是課程的規定,與升讀大學的要求。這些,也影響着教師的理解、家長的期望、辦學團體的要求。即使是在經濟發展與社會變動前線的商界,雖然非常明瞭社會的變化,但是一旦思考教育,就回到工業時代的思維,仍然是「讀好書、做好功課、考好試」,難免仍然用他們自己念書時代的思維,去考慮子女的教育。
學校教育的目的,既然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人們的關注,就不太可能超越現存的制度。因為沒有另類思維的空間,也沒有另類的可行模式可以依循。要教師和家長超越課程和升學的規範去思考孩子的教育,是不切實際的;只有極少數的家長和學校才能做到(例如「在家學習」的一群)。
因此,不思改變,或沒有準備根本改變,就毫不出奇。但是如此下去,則只有把工業社會留存下來的教育理念和體系,長期保留和僵化。也許直至教育和社會產生不可協調的衝突。社會的變化,是不受人的意志影響的,衝突的結果,必然是不合時宜的教育被人們拋棄。最近一些發達的國家,出現不尋常的大學生退學,已是端倪。最近一些關於未來學校的討論,就是一種警鐘,而不是美麗的憧憬。
問題二:學校教育要不要有目標?答案是肯定的。學校教育是人生一個重要階段,當然要有目標。前面說,教育的目的,遙遠而難以「落地」,看到而難有作為。是否教育就無法改變?筆者認為,要全面地改革教育的體系,牽涉到千絲萬縷的因素,將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像一個企業,可以在短期之內轉型。筆者也沒有這個能力為教育體系的未來算命。
體系不變,學校目標可以變!
但是,即使是在大體系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有局部的改變,迎接未來,即使是一步半步,也是進步。這種局部的改變,不在於整個學校制度,也難以靠政府政策,而在於每所學校的目標。目的是遠景,「可望」未必「可即」;目標則是可以達到的結果,可望可即。下面就從易到難,嘗試列出一些看來可行的目標。
一、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這也符合教學的基本原理——讓學生覺得有意義、有興趣。也可以增加學生的選擇,選擇也是一種動力的來源。不過,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也有兩種目標。一種是希望他們學知識學得成功,獲得好成績;另一種是希望他們學會主動學習。後者是一種通用能力,可以舉一反三,終身受用。這兩種目標,可以同時達到;但是要達到第二種目標,教學的設計會很不一樣。
二、讓學生有多元的另類學習。「另類」,是指正規課程以外的學習經歷。這方面,包括種類繁多的課外活動,香港學校不會缺乏。今年開始蓬勃的校外體驗或服務活動,更是一種可惜的現象。
要面向未來,課外活動的目標,應該超越贏得獎項,反而是鍛煉學生的韌性、合作、互助……等等。體驗學習,也應該超越職業導向的「實習」、「見習」,而把目標放在體驗真實的社會。服務學習,不只是一種慈善活動,而是學會眼睛向下,目標是感同身受,學會與弱勢社群共呼吸。
三、讓學生有自主的空間。這一點比較不容易做。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相當一大部分,還是不斷地把學生的時間塞滿。要解決這一點,不是靠減少數量,而是切切實實讓學生擁有自己的時間。自主的時間他們怎樣用,不是一個主要的關注點。關鍵是要讓他們有空間「做回自己」,有機會(哪怕是一點點)想一想自己想做什麼?會做什麼?極端來說,若是一開始孩子就無所事事,純粹打機,那不就應該是他學習支配自己時間的起點嗎?比較容易一點是,是讓學生掌握自己的時間,例如定一個時間表。反正目標在於他們學習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由不斷的「學業」支配自己。
信任學生,把學習還給學生
四、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情意。現在不少學校開始關注學生的情意學習。起點往往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
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他們了解自己。目標不在於要學生有完全正面的情意,而是作為起點,讓他們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態度、情感,體驗自省的過程。這是社會碎片化、個人化的重要學習。
可以看出,上面所述,背後都有一條信念:把學習還給學生。這就需要信任學生。芬蘭朋友說,他們的教育目標之一:學生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更加渴望學習。令人耳目一新,也發人深省:學生畢業的時候,不是目標的終結,而是經歷了充實的學習過程,因而有了更遠更大的目標。
問題三:回到眼前的關注:分數算不算一個目標?分數當然是一個目標。這是時代轉折之中無法也毋須改變的目標。但是,上面的探討,說明分數不應該成為教育唯一的目標。否則,我們就是誤導了學生,讓他們以為成績好,就是一切。就教師和家長來說,也許需要切實脫離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維,以為顧了分數,就顧不上其他學習。
新社會,不再允許我們有「零和」思維,而應該有「廣納」的心態。筆者的勸喻:取得好的分數,是不在話下的目標。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遲來的決定是不公義 |
上一篇: | 新官員齊辭選委 保持隊形免招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