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12日

魏明德 明看天下

大灣區綱要3年來成效顯著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2019年2月公布至今3年多,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互聯互通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發展意義重大。

大灣區覆蓋5.6萬平方公里、約8600萬人口。大灣區經濟總量龐大、綜合實力強大。大灣區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2021年經濟總量約13萬億元人民幣,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達25家,擁有超50家「獨角獸」企業、1000多個產業孵化器和近1.5萬家投資機構。

2021年大灣區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6萬多家,啟動超過30個粵港和粵澳科技合作資助專案。

基建「硬聯通」規則「軟聯通」

大灣區包容開放,連接國際、對標一流,挖掘潛力巨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實現跨境協同創新,推進區域深度合作。在這裏,國家給予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賦予最寬鬆的制度環境,要求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三年多來,粵港澳三地積極推動各類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基建連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努力打造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

大灣區區域協同、錯位發展、功能互補、各展所長。粵港澳大灣區的11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優勢與定位,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科技創新中心、廣州是全球商貿中心、東莞等地是製造業中心、澳門是文化旅遊中心。各城市正抓住機遇、加速培育新興產業。

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加速了粵港澳大灣區人員、貨物、資金、資訊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動。

硬體上,覆蓋11個城市的立體交通網絡愈織愈密,「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硬聯通」打通了有形空間,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

軟體上,「跨境理財通」、「債券通」「南向通」等業務相繼落地。截至2021年底,「跨境理財通」業務共辦理資金滙劃5855筆、金額4.86億元人民幣。諸多政策的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求學、就業、創業,為他們在內地發展提供教育、住房、養老、社保等服務保障。

愈來愈多港澳同胞融入灣區生活:截至2021年底,402名港澳醫師獲得內地醫師資格證,707名港澳律師參加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金融、稅務、建築、規劃及文化旅遊、醫療衞生、律師、會計等16個領域的港澳專業人才享受跨境執業便利。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無論是在國際地緣政治,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創新都扮演至關重要角色。「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自主創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新同樣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主軸。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大灣區旨在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即充分發揮粵港澳的科技研發和產業創新優勢,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來源地。

三年多來,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2021年,大灣區內珠三角9個城市的研發支出,超過3600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強度預計3.7%,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7萬家,專利授權量預計達到7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預計超過10萬件。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

三年多來,大灣區創新能力建設布局不斷優化。國家支援在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布局建設有散裂中子源、驅動嬗變裝置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託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廣州中新知識城等一批重大創新合作平台,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互動和有機融合,推動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不斷提升能級。

大灣區新興產業引領能力大幅提升。深圳、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建設快速發展,國家支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型顯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第三代半導體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及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通過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國際技術轉移樞紐,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大灣區開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持續推進財政科研經費和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推動科研儀器進口免稅政策優惠及港澳高校在內地設立的研發機構。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對港澳全面開放,持續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積極推動大灣區科研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

港須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眾所周知,深圳創新科技行業發展蓬勃,不少內地知名科網巨頭和創科公司都在深圳設立公司,更被譽為「中國的矽谷」,其中原因在於有完整的創科產業鏈,從硬體採購到軟件開發有完整產業鏈。不過,香港的科研實力亦不容忽視,香港有5間大學位列全球前70名,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亦有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當中涉及電子技術、醫學以及生物科技等領域;亦有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多年來,香港與海外國家、地區建立了龐大聯繫網絡、積累了大量實際經驗,有助推動國際深層次科研合作。

但相對來說,香港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需要加大力度。香港特區政府應盡快推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增加深港兩地創科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一個「前研後產」的科技產業生態圈,相信在香港作為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前端平台,加上深圳創科產業的生產供應鏈下,可以更好地推進創新科技項目的孵化。

同時,需要提升大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就是必須產學研結合,要讓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解決人們的實際需求,改善生活,改變未來。建議由灣區政府共同牽頭發起,與大學院校共同成立產業投資集團。產業投資集團挑選大學的科研成果,並對其進行估值、投資、孵化、輔導,讓大學教授、科研人員也以知識產權與科研成果出資,成為股東,提升市場化的動力,修補科技成果轉化的短板。

同時要以需求帶動供應,合作成立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和產業集團等的合作平台,引進企業為戰略合作夥伴,以市場為導向,讓企業 「下訂單」,縮短新技術從研究到應用的過程。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重要分水嶺,更是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的關鍵時刻,就此香港必須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當中,加強加深兩地創科與經濟等全方位交流合作,為社會未來發展再創輝煌。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