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30日

李道

英國初選的民主啟示

英國執政保守黨的黨魁初選,經過下議院議員的五輪投票,終於決出最後兩強,接下來將交全體黨員投票,定奪誰來接任約翰遜辭職後的首相寶座。相關初選結果固然吸睛,而整過初選的進程,亦為民主制度帶來新的啟示。

英國奉行議會制民主制度,領導人由間選方式產生,全體選民先選出議員,再由議員選出首相。所以,首相職位一旦懸空,不是由直選全民選出,亦非由副手直接接棒,而是由執政黨自行決定人選。其中,執政黨黨魁的產生辦法,由執政黨自己話事。

不同初選制 不同勝選者

今次初選,先由全部357名議員對所有候選人進行篩選,直至餘下兩名人選,才交全部約15萬名投票黨員「二擇一」。值得留意的是,保守黨執政12年來,已先後有3名黨魁請辭,其中3年前約翰遜接替文翠珊時,程序跟今次類同,而6年前文翠珊接替卡梅倫時,程序則不一樣──當年,僅僅經過議員投票,毋須過問全黨黨員,保守黨「1922委員會」便確定了文翠珊的黨魁資格,繼而接過相位。

比較而言,現在初選的民主成份,肯定較之前為高,因為選民基礎從數百名議員增至十數萬黨員(入黨未滿3個月則不享投票權)。惟無論如何,透過間選產生的首相,認受性始終不及全國6700萬選民「一人一票」選出。尤其是,執政保守黨拒絕提前大選,而各項民調均顯示在野工黨支持度秤先;換言之,今日的民意選擇,是屬意現任工黨黨魁施紀賢擔任首相,只是礙於現行議會由保守黨控制,首相寶座才交該黨自行產生。其次,現在保守黨選首相與民意的不協調,除了見諸宏觀的兩黨之爭,還體現在微觀的一黨之內。在最後兩強辛偉誠和卓慧思之間,辛偉誠在此前五輪議員投票裏均一馬當先;不過,初步民調卻顯示黨員較鍾情卓慧思。可見,初選程序如何制定,很可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議員作決,首相是辛偉誠;黨員作決,首相是卓慧思。

議員與黨員之間的選擇差異,或在於前者的着眼點,因「代理問題(agency problem)」而較多務實關注自身利益,即哪個黨魁有利日後選舉,好使自己保住議員份工;反之,一般民眾之所以入黨,多少源於本身政治理想,所以希望黨魁及黨的方向忠於信念,能否勝出選舉份屬其次──若然政黨立場無法貫徹初衷,黨員簡單轉投別的政黨便成,沒有需要盲目從一而終,黨員轉會成本遠遠低於議員。

可見,不同的初選模式,視乎究竟面向議員抑或黨員,英國就會得出不同的首相。如果站在宏觀角度,則議員選擇更切合全國民主選擇;如果站在微觀角度,則黨員選擇才切合政黨立場靈魂。「黨內民主」一詞,大家概不陌生,都批評這不符民主;可是,視乎制度與文化,有時仍能做到民心我心,把民間意見帶入黨內,其中也別誤會,以為擴大選民基礎人數,就代表更宏觀的民意得到更大彰顯。接連兩任保守黨首相同樣「短命」,在位短短3年左右便告下台,理由不排除就是病在初選的制度與文化,僅重視哪個黨魁更能代表黨,而非更能代表人民。

黨內圍爐取暖 激化政治兩極

初選既未必以廣大民意為依歸,更可能是激化政治兩極的一大推手。

如前所述,黨員選黨魁,傾向理念掛帥。因此,對於立場偏右的黨員,理所當然屬意立場偏右,甚至在「二擇一」情況下選擇立場較右的人選;現在兩名保守黨候選人,便爭相在右傾立場上「鬥右」,從而搶佔政治光譜的右極一端。在稅務辯論上,當一方明確要加稅削赤,另一方則以減稅刺激接招,雖然手法有點南轅北轍,但其實殊途同歸都是「鬥右」。沒有最嚴厲,只有更嚴厲,外交政策上,在「中國威脅論」升溫下,一個揚言會打壓類似TikTok的中資公司,一個承諾會關閉所有孔子學院……營商自由?學術自由?反正國安最重要。毫無疑問,這種現象已勢加劇國內矛盾,亦恐挑起國際社會的動盪。

其實,當年憑藉「硬脫歐」贏得黨魁的約翰遜,正是勝在「夠硬」,尤其當時工黨黨魁郝爾彬被評為「不可能當選(unelectable)」;另一邊廂,郝爾彬之勝出黨內初選,也是受惠「反緊縮」旗幟,即是勝在「夠左」,只不過在極右與極左的兩個選擇間,民意傾向寧右勿左而已。

歸根究柢,初選不同大選,有權投票的人乃同聲同氣的同黨之人,結果就容易出現鬥極端之窘,且是兩黨的黨魁初選均會鬥極端。社交媒體容易催生圍爐取暖問題,初選制度同樣容易激化政治兩極,不過世人較多關注前者的新興文化,後者的制度問題則相對少談;如果背後理由是基於自覺民主制度建設完善,甚至自覺完美到不容再改,不似香港不斷尋求改革政制,則誠非一個好現象吧。

美國黨內初選,也見兩黨各走極端跡象。深受右傾粉絲歡迎的前總統特朗普,在共和黨內地位彷彿不可動搖;民主黨暫仍理性佔優,但左翼桑德斯的出現,多少拉動全黨光譜向左傾側。法國總統馬克龍連贏兩屆,常被拿作中間派未死的例子;但他的對手,分別是極左梅朗雄與極右馬琳勒龐,兩人的急速冒起也夠引起憂慮,尚幸馬克龍憑藉過人政治魅力,成功負隅頑抗。

回望香港,黃營早前舉辦初選,選舉很大程度由深黃人士主導,不論投票者還是參選人皆然,整個環境均不利淺黃,因此為人詬病多時。理由無他,踴躍入黨繼而踴躍投票的,往往是熱心政治者,因而也多是較激進者。

事實上,英國人加入保守黨的門檻不高,年費只消25英鎊(約200港元),青年還享兩折優惠(即50港元),不過今次15萬可於初選投票的人數,卻只佔全國人口的0.2%左右,而對比而言,保守黨在最近一次大選收穫近1400萬選票,黨的支持者與申請入黨者的數字有着天壤之別,反映份屬少數的黨員代表性有限,不論是代表其他黨的支持者,抑或是更廣泛的民意亦然。

衰在制度 輪替何用?

究竟,真正的民主精神,應否容許及坐視少數人壟斷?還是要想方設法把多數民意彰顯,包括納入考慮相對溫和的所謂「沉默大多數」?特別是,很多研究已證實一個現象,就是全球民主選舉投票率呈現反覆下降趨勢;不難想像,當一部分人的政見變得激進、表態變得積極,整體投票率卻拾級而下,背後無疑意味着其他更多人其實是變得冷淡、消極。

如何谷高投票率,理應作為不斷完善優化民主制度的必然方向。其實,政治兩極化的問題已愈來愈引起世人關注,可惜如前所述,鮮有人談相關制度改革,彷彿一味沿用政黨或人選輪替就是答案,甚至只能坐視政治兩極化狀況愈演愈烈。政治素人的崛起,一度令人耳目一新,帶給人們突破僵局的曙光,惟經驗說明,不同人上台結果「都一_樣」(這裏讀者可自行配上時下潮語),情況無異於政客開出期票販賣希望,是故不少素人已見倒台。始終,衰在制度,輪替何用?

從二元對抗 到一元合作

環顧二元競爭性的民主制度,特別是初選制度,光譜兩極明顯愈拉愈闊。今日世界有別從前,由財富到資訊交流均見均等化,不再由少數中產及知識分子主導,互聯網世代更為民粹崛起推波助瀾,都令上述制度問題不斷深化惡化。

法國中間派的得勝啟示,正正在於政壇不應二元而應三元(或應多元)──的確,民主理應愈多元愈好,環顧左中右的政治光譜都有選擇,如此選民才可更易找到代表自己的聲音。其中,與其沉迷二元、對抗式少數服從多數,還不如尋求一個社會最大公約數,從矛盾對立之中達致統一,亦即透過民主辦法,令多元走向一元、從競爭走向合作。

事實上,美國便不時颳起鄉愁風,嚮往昔日不難取得雙黨派共識(bipartisan),感慨現時社會的政治化與兩極化──由槍管、墮胎、同性戀等議題,到應否戴口罩等,兩黨支持者在方方面面的思想鴻溝已愈擴愈闊,情況跟香港類似,連看什麼電視、捧什麼偶像都政見先行。

說到底,選舉過程盡可競爭,但投票後則重合作,因為已得到應朝哪個方向前進的政治共識與授權,不宜再停留在尚無結果、不知方向的階段;在競選之時,當然也不應在制度設計上鼓勵兩極化撕裂,而應為日後的統一合作及執政鋪路。於此原則下,初選應該如何制定?兩黨政治應該何去何從?現行民主政制又應怎樣完善優化?當大家已看到及意識到,民主問題經已浮現,第一步當然好應正視問題,之後就是一起找出解決答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