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8日

Ian Buruma

墮胎權風波撼動美國政教分離

根據今年3月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61%的美國人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墮胎應該是合法的。

即使如此,美國最高法院還是推翻了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判決中確立的憲法墮胎權,難怪美國反應如此激烈。民主黨女議員Alexandria Ocasio-Cortez呼籲彈劾兩名最高法院法官,因為他們在參議院確認聽證會宣誓時撒謊。驚慌失措的評論員警告美國民主的終結。

美國墮胎辯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少受到關注:在美國公共生活中,一股極度保守的天主教勢力在穩步上升。當然,天主教徒在許多問題上的分歧不亞於其他任何人,包括墮胎權。

自由派天主教徒,例如總統拜登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以及投票給民主黨的大約50%的天主教徒中的許多人,都支持憲法規定的墮胎權。最高法院3位自由派之一的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大法官也是如此。但9位大法官中有5位堅持天主教的極端保守路線,認為即使是胚胎也有靈魂,因此神聖不可侵犯。

撰寫推翻「羅訴韋德案」裁決的阿利托(Samuel Alito)大法官引用了17世紀英國法學家馬修.黑爾(Matthew Hale)觀點,認為墮胎是謀殺,這種觀點與當代美國生活的主流相去甚遠。但激進的天主教徒——他們就是這樣——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反墮胎事業背後的推動力。

就算是保守的新教徒,在1973年也支持「羅訴韋德案」的裁決。美國南部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當時指出,「宗教自由、人類平等和正義因為最高法院的墮胎裁定而受到推動。」但十年後,福音派保守派擔心進步世俗主義浪潮,會威脅到種族隔離的基督教院校這樣的寶貴機構,開始與激進天主教徒沆瀣一氣。「羅訴韋德案」成了他們的滙聚點。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打破由憲法制定者精心豎立的政教分離之牆。

一些激進分子現在甚至聲稱,政教分離從來不是真正的意圖。用極右翼共和黨女議員Lauren Boebert的話來說:「我厭倦了這種憲法根本不存在的政教分離垃圾。」事情進展很快。在推翻「羅訴韋德案」幾天後,最高法院決定華盛頓州的一名足球教練有權在他的公立高中舉行賽後祈禱會。

這也打破了禁止學校等公共機構行使作為私人事務的宗教表達用途的先例。

儘管激進分子呼籲「宗教自由」,但政教分離,至少在美國等大多數新教民主國家,恰恰是為了捍衞宗教自由。法國的laicite概念旨在防止天主教神職人員干涉公共事務,而美國憲法旨在保護宗教權威免受國家干預,反之亦然。

直到不久前,美國新教精英還對天主教徒持懷疑態度,除了勢利的反愛爾蘭或反意大利情緒外,一個原因是擔心天主教徒會更忠於他們的信仰,從而更忠於梵蒂岡的權威,而不是忠於美國憲法。這就是為什麼在1960年競選總統時,甘迺迪不得不強調他堅信「在一個絕對政教分離的美國,不會存在天主教教會指示總統行動的事情……」

新教精英所擔心的,現在成了一個真正的威脅。天主教激進分子和新教狂熱分子正在積極嘗試將他們的宗教信仰強加於公共領域。阿利托和其他天主教徒,如前司法部長威廉巴爾(William Barr)把世俗主義視為對「傳統道德秩序」的威脅。根據阿利托的說法,婚姻是「一男一女之間的神聖制度」。有一天——可能很快——他或會決定推翻最高法院7年前承認聯邦同性婚姻的權利的裁決。

把宗教議程注入政治或法律的危險,遠不止於侵蝕世俗機構的自主性。它使理性的政治辯論變得不可能。當然,政治不會脫離價值觀。政治家乃至法學家認為宗教價值觀很重要並沒有錯,但是當宗教正統勝過所有其他考慮時,就會出現嚴重問題。

以色列哲學家Avishai Margalit在他的《論妥協與腐朽的妥協》(On Compromise and Rotten Compromises)一書中,簡潔地描述了這一點。在「作為經濟的政治」中,物質利益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而在以神聖為中心的宗教圖景中,神聖是不可商量的」。

這解釋了美國的政治為何牽一髮動全身。愈來愈多的世俗左派和宗教右派捲入了一場文化戰爭,並圍繞着性、性別和種族展開衝突,政治不再可協商。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制度開始瓦解,將揭開煽動和暴力政治的舞台。

作者最近著有《丘吉爾綜合症》(The Churchill Complex: The Curse of Being Special, From Winston and FDR to Trump and Brexit)(Penguin, 2020)。

Copyright :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