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28日

黃伯農

「北約北擴」對歐洲及北極安全的影響

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對歐洲安全導致什麼影響?不同分析提出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將會造成「北約北擴」現象。雖然冷戰後芬瑞兩國一直加強與北約合作,但北約正式向北擴張則有起碼幾個方面的長遠安全影響。

改變地緣安全環境

首先是改變北歐大陸、波羅的海和北極的地緣安全環境。冷戰結束以來,美國透過北約在北歐地區的軍事活動不斷增加。而芬瑞兩國已購入大量美國軍備。北歐國家們總計已購入超過250架美國戰機,包括F-35隱形戰機。今年芬蘭亦歷史性地向烏克蘭提供軍火抵抗俄軍,使芬俄關係陷入新低。

「北約北擴」將使北約更全面覆蓋「北歐防務合作框架」(Nordic Defence Cooperation Framework)和歐盟「共同安全及防務政策」(Commo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的所有國家,於安全和軍事上產生更多協同效應。

美國作為北約領導國,一方面她的影響力會進一步擴展到北歐、波羅的海和北極,另一方面也因為芬蘭和瑞典希望透過加入北約去影響北約,使美國要調整北約政策。

可預見的是,因為現時積弱的美國國內社會、經濟和政治挑戰有待解決,美國可能會考慮像在印度太平洋區向澳洲充權,包括出售潛艇等方式,向一些北歐及東歐國家充權,以推動他們扮演更多防務領導角色、肩負核武安全責任和分擔國防經費,以為美國的全球軍事霸權服務。這將增加歐洲及北極的安全風險。

削弱核不擴散運動

第二是削弱核武不擴散運動。一直以來,芬蘭和瑞典是推動無核化運動及傾向和平主義領先國家。但近年有跡象顯示已改變。例如在2016年,瑞典政府表決議案,在聯合國大會內尋求一份具法律約束力的禁用核武議案和政策工具。2017年7月,瑞典正式認可《禁止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的文本,但最後卻推遲簽約。芬蘭也在聯合國大會內投棄權票和沒有參與《禁止核武器條約》的協商。

因為北約其實是個以核武為安全保證基礎的軍事聯盟,芬瑞兩國加入北約的決定便標誌着她們已正式脫離核武不擴散運動,轉向認可擁有核武對國家、區域甚或全球安全的必要性。這將增加歐洲的核安全風險。

第三是對歐盟戰略自主路線提出挑戰。今次芬瑞兩國申請加入北約決定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自1995年加入歐盟以來,歐盟未有效發展能兌現《歐盟條約》第47(2)條款中指明,當有歐盟成員國被侵略或被襲擊時,其他成員國有義務協助和支援的相關危機管理機制和實質軍事介入力量。

刺激歐盟戰略自主

今年芬瑞兩國正式申請加入北約的決定,再次暴露出歐盟這方面的弱點。將刺激歐盟領導人和成員國之間更積極去討論如何實施戰略自主的制度性和軍事化改革。即是將保護歐洲安全的主動權和軍事力量從美國為首的「跨大西洋安全框架」,拉回以歐盟為領導中心的「泛歐洲安全框架」之內。

影響「冰上絲綢之路」

第四是對北極地緣戰略環境的影響。一直以來,北極事務由8個「北極國」所主導,包括俄羅斯、美國、挪威、丹麥(格棱蘭)、加拿大、冰島、瑞典和芬蘭。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北極也已成為北約與俄國之間的博弈場。「北約北擴」便意味着芬瑞兩國也決定加盟美國、挪威、丹麥(格棱蘭)、加拿大和冰島的「北極北約」陣營,使俄國在北極更趨被孤立。

未來「北極北約」的動態也自然會影響到中國。這是因為中國正與俄國和西方北極國家加強在北極的各種能源、礦產和基建等所構成的「冰上絲綢之路」(Polar Silk Road)計劃和項目。

有證據顯示,近年中國較多與俄國、丹麥(格棱蘭)、加拿大和挪威在北極進行能源和基建合作【表】。隨着北約北擴到北極而令俄國更感到被北約在歐洲和北極圍堵,北極的安全環境也將出現變化。中俄合作已被瑞典政府研判為俄國全球政策的「中心角色」(central role)。芬蘭政府也研判中俄都想削弱美國的世界領導角色,和依照自己的假設塑造未來世界秩序。

於是,中國在北歐、波羅的海和北極的活動,以及北京未來對北極政策也將成為北約的戰略焦點及安全關注。

加劇東西分化

第五方面是對歐洲政治地緣的影響。有分析共識到芬瑞兩國申請加入北約,將一方面加大美國國內提倡「以歐洲圍堵俄國」的戰略策劃者的助力;另一方面,也會使俄國更感到被西方軍事集團孤立、圍堵和威脅。這將加劇歐洲內的東西分化,不利歐洲的穩定和安全,也增加冷戰風險。

雖然土耳其稱會否決芬瑞兩國加入北約的申請,但我認為最終申請結果如何已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的決定其實標誌着北歐已決定放棄中立政策、非軍事化結盟和無核化等的和平主義路線,覆水難收地加劇了西方與俄國之間的對立對抗。使歐洲與俄國關係進一步惡化之外,也將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大陸、北歐、波羅的海和北極的計劃和項目帶來新的安全挑戰。

歐洲被捲大國衝突漩渦

對於很多西方人來說,今年的烏克蘭戰爭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和平時期的正式終結。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能夠在歐洲的東西界線上管控好分歧,使大國對抗未有在歐洲本土造成戰爭或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

冷戰時美國與蘇聯之間的衝突便被外溢轉移到亞洲、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為主戰場。除了造成了韓戰、越戰、阿富汗戰爭之外,也造成了包括在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黎巴嫩、也門、剛果、肯尼亞、查德、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古巴和多米尼加等的危機;多以軍事政變、內戰、武裝叛亂及導彈危機發生的「美蘇代理人戰爭」。

然而,2022年烏克蘭戰爭則標誌着大國博弈局面已出現失衡現象、並正在破壞歐洲七十幾年來的和平;也顯示美俄代理人戰爭正式在歐洲境內爆發擴散。

芬蘭和瑞典在這種局面之下申請加入北約及選邊美國,反映赫爾辛基和斯德哥爾摩有政治精英並未看到表面戰爭現象之下已出現了潛藏暗湧,正將歐洲捲入大國衝突漩渦的危險之中;並不合乎以戰略自主尋求平安的精神。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