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25日

林順潮 尹浩柟

Omicron BA.4/5來勢洶 提高警覺防第六波

香港在年初爆發極為嚴重的第五波疫情,惟在4月逐步受控,4月15日首次回落至1000宗以下,特區政府自4月21日起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兩個月過去,目前每日新增病例已連續一星期在1000宗以上,相比5月中下旬200至300宗水平顯著上升,幸而住院人數、重症及死亡率仍保持平穩。

環顧全球,Omicron變種毒株自2021年11月開始流行,逐漸成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自2022年1月底達到疫情爆發以來最高點,此後逐步下降。死亡率方面,當前單日死亡人數已經降至2021年1月以來最低點,因此很多國家大幅放寬防疫限制。但是近期,Omicron亞型毒株BA.4及BA.5的傳染性極強,全球流行率正在上升,世界衞生組織(WHO)公布,已有超過40個國家檢測出BA.4及BA.5,這兩種變異株的傳染力比起先前的BA.1及BA.2高20%至30%。這兩個變異株現正席捲歐洲,導致多國疫情反彈,新冠住院人數激增。

其中,葡萄牙的疫情形勢最為嚴峻,BA.4、BA.5已成為該國最主流的變異株,陽性檢出率一度高達50.63%,住院人數幾乎相當於今年1月的疫潮高峰。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數據顯示,法國、英國、德國的住院人數也正在增加。而在美國,短短35天時間,BA.4、BA.5感染佔比飆升21倍之高。Rockefeller University病毒學家Paul Bieniasz警告,未來數百萬美國人很有可能會再次被感染。一項最新的研究結論顯示,BA.4、BA.5比BA.2在肺泡上皮細胞中有着更強的細胞融合能力,意味着相比BA.1、BA.2主要感染上呼吸道,BA.4、BA.5更有可能影響肺部,造成肺炎。

香港第五波疫情3月初達到最高點,試過單日確診病例超過7萬,目前距離疫情最高峰已過去3個月,根據不同研究,感染後身體會產生免疫力,包括細胞免疫力和抗體免疫力;其中抗體免疫力會隨着時間明顯下降,其保護力在染疫後首三個月最強,隨後3個月逐漸減低,6個月後保護力則偏差;因此到今年9月,隨着抗體下降及踏入秋冬季節,預計感染數字會上升,關鍵是能否防止BA.4和BA.5流入社區和成為主流病毒株。

抗疫做好4件事

BA.4及BA.5現時在香港出現幾十個個案,幸而都能追蹤到源頭,尚未在社區造成傳播,但根據這兩種變種毒株在全球傳播的趨勢,加上香港逐步向國際開放,本港有可能在秋冬季出現第六波疫情,如果這新一波疫情是由BA.4和BA.5引致,則香港很大機會出現大爆發,我們必須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安然渡過。面對第六波疫情可能來襲,市民要牢記做好4件事。

第一,佩戴高效能口罩,以更好保護自己。美國政府工業衞生會議(ACGIH)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戴着普通外科口罩的人面對着同樣戴上普通外科口罩的Omicron患者,只需一小時便受到感染;但是,如果兩人同樣戴上N95口罩,健康的一方可得到25小時的保護。研究證明N95口罩能大大減低吸入病毒及感染的風險。筆者曾經建議當局修訂《預防及控制疾病(佩戴口罩)規例》(599I章)(下稱「《規例》」),將《規例》中有關「口罩」的釋義,修訂為「高效能口罩」(亦即KN95、N95或KF94口罩)。在建議尚未落實前,希望市民可自覺佩戴,護己護人。

第二,善用快速檢測,並篩查出病毒量和傳染性高的人士,切斷傳播鏈。現在市民上學及前往酒吧等高危場所需要快速測試呈陰性的安排應該繼續維持,同時建議在其他場所(例如戲院、健身室等)也引入快速檢測,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第三,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場合,尤其是密閉的空間,例如公共交通工具的車箱內、商場或戲院等。同時減少參與需要摘除口罩的社交活動,包括堂食或到酒吧等高危地方。

第四,除了政府繼續推動疫苗接種,市民也應積極響應,及早接種。根據當局的數據,在第五波疫情中,超過七成死者沒有接種疫苗。另外,根據港大研究,本港兩款疫苗均有效預防Omicron。其中,接種3針疫苗後防重症及死亡的有效率均超過97%。這些數據說明疫苗能減低重症及死亡率,製造對抗病毒的屏障,是幫助截斷病毒傳播鏈的關鍵之一。

目前,經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整體接種第一針及第二針的比率已經分別達到92.5%及88.3%,而第三針接種率亦已超過六成,在全球走在前列。面對新變種病毒,政府要加快推動第三針甚至第四針疫苗接種,並密切留意疫苗技術的最新發展。全球不少藥廠正在加快研發針對Omicron毒株的疫苗,政府要超前部署,早日訂購供市民接種。

筆者相信,經過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香港已經形成一套應對疫情的經驗與方法,只要提高警覺、未雨綢繆、不斷完善,便有助防止爆發第六波,即使不幸爆發,香港也有能力戰勝下一波疫情。

林順潮為立法會議員,全國人大代表;尹浩柟為亞太眼科雜誌-COVID-19 FAQs執行主編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