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
新冠疫情持續不息,香港經過幾個月嚴苛的限制措施,導致市面一片死寂,好不容易捱過苦日子迎來社交距離局部放寬,個別專家卻警告第六波疫情將於兩星期後爆發。也有專家甚至指出,香港其實已進入第六波疫情。
香港疫情放緩但隨時反彈,北韓的情況則是戲劇性地從無到有,再迅變水銀瀉地。全球瘟疫大流行兩年多以來,北韓一直聲稱國內零確診,怎料上周終於承認錄得第一宗感染變種病毒Omicron個案,沒過幾天他們口中的「發燒」患者劇增至逾百萬。北韓官方公布的死亡數字是五十人,但南韓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情報部門認為北韓累計新冠死亡病例可能較官方數據高出四至五倍。尤其值得憂慮的是,北韓的疫苗接種率極低,醫療系統不濟,未來疫情惡化之勢難以想像。
朝中社報道,勞動黨政治局召開緊急協商會議討論防疫措施,領袖金正恩強烈譴責衞生官員應對不力,欠缺危機意識,儘管政治局已頒令立即發放國家儲備藥品和確保所有藥店二十四小時運作,但藥品供應仍然不足。金正恩遂以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下令動用人民軍軍事醫療領域的強大力量,盡速穩定平壤市藥品供應。亦有消息指,北韓向中國要求提供檢疫物資援助。
北韓疫情令人又一次體會到Omicron的傳播威力何等強橫,連一個處於與外界高度隔絕的半封閉狀態國家,還是有被攻陷的一天。接種疫苗未必能夠避免感染,但可以顯著減少重病率和死亡率,北韓的極低接種率恐怕預示着一場人道災難快要降臨。
反觀香港,抗疫兩年,不幸中之大幸是疫苗接種率逐步拉高,即使第五波疫情把特區政府衝擊得手忙腳亂,窘態表露無遺,然而假若第六波疫情真的爆發,大家應該已汲取教訓,學懂如何冷靜應付。
政府專家顧問最近的言論可謂百花齊放,香港大學孔繁毅教授估計每日確診個案會下降至幾十宗,認為社交距離措施可提早放寬,而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引用數學模型預料,香港處於新一波疫情的風口浪尖,提醒同儕「這兩周要約人見面好見,否則第六波爆發將會再次收緊見面」。他又在社交平台Twitter上揚言,現時每日徘徊在三百宗左右確診,如稍有不慎,第六波一觸即發。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批評梁卓偉言論「不負責任,造成市民恐慌」。黃家和說,全港已有多人染疫,超過九成人完成接種至少一劑疫苗,足夠形成免疫屏障,毋須過分擔心。
一旦出現第六波疫情,難免又收緊限制措施,市民恐慌乃人之常情。惟當中必須搞清楚一個概念,造成恐慌的並非疫情本身,而是政府非必要的過嚴限制措施,故當局再面對疫情變化時應該深思熟慮,以免香港墮進永遠不能復常的深淵。
最新的看法來自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他指出,第六波不會像第五波那麼嚴重,因三分之二人口在第五波染疫,現時只剩下三分一人會在第六波疫情受感染,若第六波的變異病毒株和第五波一樣,不可長時間維持社交距離措施。
抗疫最可靠的辦法始終是注射疫苗,既然香港已基本上築起免疫屏障,那麼萬一再爆疫,也沒必要硬性一刀切關閉食肆和指定處所,適宜採取針對性策略照顧高危群組。按照高本恩的說法,較年輕的成年人染疫,極少出現重症和死亡,認為繼續透過疫苗通行證建立免疫屏障已失去意義,進一步「谷針」無助控制往後的感染數字,更違反個人意願,建議政府讓六十歲以下成年人毋須使用疫苗通行證。
香港追隨內地堅持「動態清零」,這一綱領性大原則毋須修改。至於堅持清零,不代表一定要以僵化的政策切斷傳播鏈,若然做得到早發現、早隔離和早治療等目標,堅持清零與社會復常可以並行不悖。
一言以蔽之,防疫固然切勿鬆懈,就算第六波疫情爆發,種種限制措施不應重用舊套路,須以香港的疫苗接種率作為基礎因時制宜。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記協降解散門檻 老鬼拒接主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