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
俄侵烏的戰爭,引發全球戰略格局的變化。最值得關注的特點,一是普京處於瘋狂的戰爭亢奮中,為了達到戰爭的目標,可能不擇手段,諸如有限度使用生化武器,或提升核恫嚇的震懾力;二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持續吸納成員,成為俄擴張戰爭的藉口,歐洲戰事擴大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風險增加。
奧地利總理卡爾.內哈默日前訪問烏、俄,與兩國領袖會談,他的印象是普京處於「戰爭思維」,停戰、和談的期望並不樂觀。當前,北歐的芬蘭、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的話題,被俄炒作為威脅其國家安全,揚言部署重型武器針對他們。這是俄阻撓北約東擴、北擴的舉措,是俄侵烏戰爭的後續行動。
北約與華約 東西冷對抗
北約是北美大國(美、加)和西歐的防衞協作組織,為美國馬歇爾計劃產物,旨在防範蘇聯和東歐共產集團的軍事威脅。
二戰結束(1945)後,蘇聯和東歐8個共產國家,形成歐洲東部集團。1955年,蘇聯主導簽訂華沙條約,設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成員是蘇聯和8個東歐共產國家中的7個: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被排除在外)。此即華沙條約國(1955-1991),是對抗北約的武裝集團。
北約則是西歐集團,1949年成立時的12個成員,除了美、加之外,是英、法、意、萄、比、盧森堡和荷蘭、丹麥、挪威、冰島。
北約的成員,大都與歐洲聯盟(歐盟,EU)成員重疊,後者由歐洲煤鋼共同體(1952)演化而來,1993年歐洲聯盟條約生效後,歐盟正式成為歐洲的經濟共同體,現在的成員27個(北約成員30個)。
西方吸東歐 普京有集安
蘇東波(蘇聯東歐民主波潮,1989-1993)引發東、西歐社會生態的大變化,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北約的東擴是吸納原東歐集團成員,最早於1999年正式接納的波蘭、捷克(1991年後原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國)、匈牙利,是東歐最早有自由化活動的3國。
現在的30個成員,可分為三類:老歐美、老共、老蘇。老歐美,指原老牌歐美自由、民主國家;老共,指原老牌共產國家;老蘇,指原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成員。
被接納的老共,是原東歐7個共產國家,即前面提到的華約成員(東德併入西德,統一於德國聯邦);還有南斯拉夫解體後的獨立國家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
老蘇,是波羅的海3國: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應對北約的東擴,普京有構建「後蘇聯陣線」之想,2002年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簡稱集安組織,CSTO)。現在的成員6個:俄及其夥伴白羅斯、亞美尼亞和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後5個,都是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中亞的3國,則是俄參與的上海合作組織(上合)之成員。
芬蘭和瑞典 廉潔福利國
繼烏克蘭之後,芬蘭和瑞典(均歐盟成員)擬申請加入北約,導致俄有強烈反應。原因之一,是兩國與俄領土連接或鄰近西北邊境,俄藉口安全受威脅而有武力「西進」的恫嚇。
芬蘭和瑞典是面積小、人口少的小國,並無威脅俄方的野心和軍事實力。擬加入北約,旨在與歐洲諸國建立軍事連結,增強對俄的防衞力量,以確保和平發展的環境。
芬蘭和瑞典雖是小國,「國際話語權」的音量也小,卻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先進國家。2020或2021年度全球社會自由、新聞自由、民主和廉潔指數,均列前4位,經濟自由度也高。他們的人均GDP(IMF, 2020年),分別高達4.8萬美元(芬蘭)、5.2萬美元(全球平均數約1.1萬)。
他們有成熟的完全市場經濟體系,又有福利社會主義的色彩。健全、慷慨的福利保障制度,令居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避免許多國家的權貴特權腐敗和貧富懸殊之弊。
這類富裕國家,沿着自由、法治和發展經濟之路建立了文明社會,與70多年的和平環境息息相關。他們的官員和平民,傾向謀求和平避免戰爭,很難想像會有向俄挑釁或對外開戰之想。
在和平環境之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關乎文明的價值觀。自由、平等、法治、民主、人權、人道、民間社會的價值觀,早已是芬蘭、瑞典的社會發展之本,反戰、護衞和平的意念堅定。
他們提升防衞能力之想,是俄侵烏戰事激發出來的更強烈憂患意識。俄對軍力薄弱的烏克蘭發動戰爭,令許多國家感受到隨時可能被軍事大國入侵,對自身防衞能力有沉重的危機感。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總部,北約發表的「324聲明」(為特別峰會發表),特別強調對和平環境的珍視: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已經打破了歐洲的和平,並造成巨大的人類痛苦和破壞。」
它強調對平民的人道主義:
「烏克蘭人以對俄羅斯野蠻征服戰爭的英勇抵抗鼓舞了全世界。我們強烈譴責俄羅斯對平民,包括婦女、兒童和處境脆弱者的破壞性攻擊。」
從這類聲明和宗教領袖的談話推斷,俄侵烏的一系列行動,令許多官員和平民「覺醒」:第一是提升防衞能力的緊迫性;第二是反抗入侵、護衞家園的堅定意志。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一人模式」的底因與將來 |
上一篇: | 記協前程待決 特別大會商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