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5日

黃伯農

勾勒中美科技競爭的結構性指標

3月中旬,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與美國總統拜登視像通話,就中美關係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新華社報道,拜登重申,美國不尋求同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

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有效管控好競爭和分歧,推動美中關係穩定發展。

有見及此,面對中美科技競爭的日漸激烈,我們或許有需要定下「中美結構性競爭指標」(China-US structural competition indicators),去共同監察兩國科技競爭的動態,協助大家更有效管控分歧,防止衝突。以下我從哈佛大學結構性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者Graham Allison及其研究團隊的著作,嘗試勾勒結構性指標的一些可能面向。

指標一︰人才培養及挽留

首先是人才的培養及挽留。2000年,美國大學的科學及工程科本科生的畢業人數超過50萬人次,為全球之冠。中國當時只有36萬人次。今天的中國已生產出比美國多4倍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科」(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ematics; STEM)畢業生(中國130萬,美國30萬),而中國的電腦科畢業人數已是美國的3倍(中國18.5萬人,美國6.5萬人)。

中國的中小學生於國際科技排名均比美國為高。2018年,中國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所得的成績名列首位,美國學生只排25位。今天每10個美國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生當中,3個是美國人,2個是中國人。

30年前,20個中國留學生中只有1個回歸中國,現時則每5個便有4個決定返回中國。

指標二︰R&D支出

第二是「研究及發展」(Research & Development; R&D)支出額。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的R&D支出是全球之冠,有2700億美元,歐盟則排第二,有180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R&D支出只有330億美元,是美國的12%。但直到2020年,中國的R&D支出已位列全球第二,佔美國的90%。

雖然中國花在「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的R&D支出只佔全球的20%(美國佔60%),但中國在把科技發展商業化的用途上每年比美國花多700億美元。全球首10間最有價值科企中有6間是美國公司,全球首10間最有價值初創科企中有6間是中國公司。可見中國正在領導新興科技的創新和發展。

指標三︰專利數目

第三是專利(patent)數目。在國際專利申請方面,2019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最大使用者。2000年,中國申請的專利只佔全球的0.6%。到2019年,中國佔22%。美國則在2000年的佔全球的42%下降到2019年的22%。2016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研論文最多產的國家,佔全球總量的20%。

指標四︰內政環境條件

第四個指標是內政環境和條件。在這方面,美國面對國內的一些明顯挑戰,包括美國人比中國人更重視私隱而導致大型數據庫難以成形、美國企業不願意與國防及情報部門合作、移民政策不利引入人才、有人反對政府的R&D支出預算、和有人針對美國科企的反壟斷訴訟和立法規管。另外,習慣將製造和工程項目交給承包商(outsourcing)的做法也削弱了美國的科技發展。

但美國仍具很多優勢,包括雲集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科企較向公眾問責、政府較透明、更多元的國際科研合作夥伴關係、能持續吸引高技術移民和於新興科技特別是航天、醫藥和納米科技等領域的明顯優勢。

中國的內政環境條件優勢,在於中央政府領導認同科技競爭對中國在2035年前成為最創新國家的目標的重要性。北京更採納了史無前例的策略去獲得海外科技,包括各種投資、人才計劃和開放式(open-source)科技搜集,但也被美方指涉及智識產權盜竊和學術間諜等活動。

中國的地方政府也積極參加實行科技政策,包括建設高科技園、擴大資金池、對數據運用和收集採取安全為本方案,並非美國的私隱為本。中國的政府、法律、規管架構、國家戰略和深入的軍民融合模式都對發展新興科技有利。

中國政府也一直為中國科企提供津貼和政府數據准入,也在境內市場為它們提供保護。

指標五︰比較其他國家

最後是與其他國家作比較。有人將今天的中國崛起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相提並論。其一原因是美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向日本發動貿易戰,美國近年也向北京發動貿易戰。當年日本於經濟和科技方面的發展直逼美國,有人曾預測日本可於九十年代取代美國。但中日有不同結構性分別。中國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國內生產總值(GDP)已比美國大15%,使該國的R&D支出已達美國的90%。相比,日本當年的R&D支出和GDP並未達到美國的一半。

1980年代,日本的STEM畢業生有8萬人次,擁有100間初創風險投資企業,這批企業的風險投資支出只是美國的10%。今天中國的STEM畢業生每年有130萬人次之多,境內有3500間初創高風險投資企業。在2018年,這批中國公司投入了1050億美元的投資,是美國的95%。

更重要的是,日本當年的創新科技雖在境內市場受到重視,但在境外市場的認受性不如今天的中國科技產品。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科技發展一早已與世界融為一體,華為5G技術已在世界各地成功發展便是證據。中國比當年日本於全球供應鏈內的製造過程、R&D和標準化方面,更深入地參與着和扮演更多重要角色。

總結

總括而言,研究定立「中美結構性競爭指標」,應有利國際社會共同參與監察中美兩國科技競爭的動態,協助大家更有效管控中美分歧,和防止衝突。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