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3月31日

李道

事不避難?迎難而上?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為政者好應如此。無人否認,抗疫很難;可是,為了保護市民,總須迎難而上,不能知難而退,一味推說難、難、難。事實上,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已克服了許多難關,抗疫鏈各個環節的供不應求問題均大幅改善,以至「供過於求」;現在之難,再非停留於硬件層面。

必先再次釐清,減死亡乃是當務之急,相信無人希望每日有逾百港人染疫離世。可惜的是,今時今日,仍有人發布錯誤訊息,認為新冠疫情尤其Omicron病毒不足為懼云云,包括表示疫下死亡率低,跟流感相差無幾。

五個回應「死亡率低」

一來,筆者多番強調,死亡率高低必須與傳播率高低一併考慮:當疾病容易傳開,即使微觀患者不易病逝,也會宏觀造成大量死亡。當香港於短短個多月內,多逾7000人染疫離世,連棺材和停屍間都不夠用了,為何居然有人強調所謂病毒死亡率低,完全無視實際上慘不忍睹的死亡狀況?試問流感高峰時曾現如斯慘況嗎?

二來,儘管香港疫苗接種率升至100%,就連長者接種率也升至100%,按照香港疫下數據分析,打齊針的長者死亡率雖較未打針者大減10倍,惟在高感染的基礎上,如今輪般每日有數萬計市民確診,實際死亡人數亦勢只會從每日百多兩百人死減少九成至每日十至廿人死──相關死亡數字仍高於一般流感。換言之,假如在條件未妥當下解除抗疫措施,包括解除口罩令等,以致下一波疫情同樣每日有數萬計市民感染,屆時的死亡人數定不會少。

其三,以上計算乃基於實際數據,不是基於推算模型;港大雖推算出第五波或已有440萬人染疫,但推算始終是推算,以此作為一個人命攸關的政策評估基礎,絕對有欠謹慎、危險非常。再者,即使現時的染疫死亡人數有高估之嫌,有統計分析指數據裏約得四成是死於疫症(die of),另外四成是死時帶毒(die with),意味病毒實際致死率可能更低,然而,考慮到「超額死亡(excess death)」因素,即把受累疫情而耽誤治療的間接死亡數字包括在內,疫情所帶來的死亡人數實較表面所見多。

其四,衡量一個疫症的醫學影響,不能單看死亡人數,還要納入「長新冠(long COVID)」等後遺症考慮。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絕非一般流感那麼簡單,除了常見的久咳、氣促問題,還有失去味覺、生育能力下降、以至腦霧等等。透過實際追蹤康復者,理大最新揭示一年後仍有「疲勞綜合症」,中大最新則指20%會患「乾眼症」。放任市民感染疫症,絕非一個適切醫學建議。

其五,世人對新冠所知依然甚少,特別Omicron病毒株僅面世短至三個多月,除後遺症外,其後續影響還待更進一步觀察。在歐洲,經過1月份疫情高峰後,當地疫情最近顯著反彈,這是否意味康復者的免疫期比普遍想像的短?又是否意味日後每隔兩三個月便須接種加強劑?最重要是,康復者「中完再中」的死亡數據,尚須一段時間才會滯後呈現。

總括而言,抗疫宜緊不宜鬆,特別是針對一場全新疫症,政策重點放在減死亡乃是必然;而基於以上第一點,減死亡的前提須建在減感染之上,低感染才是低死亡的根本,不管這隻病毒的致死率有多低。故此,在高接種率的前提下,亦須繼續貫徹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工作。

難?用盡隔離檢疫資源!

第五波疫情之所以惡化到今日田地,居家隔離無疑是罪魁禍首,這不單令同住者容易感染,以致不少家庭「一人中招、全家中招」,令確診數字以倍數攀升,還威脅到鄰居們的安全,污水樣本呈陽性的大廈高峰時都有一成多確診率。針對確診者的隔離設施、及針對緊密接觸者的檢疫設施供不應求,正是疫情幾何級急漲的元兇。問題是,今日隔離檢疫設施的供應已大幅增加,甚至出現了設施使用率嚴重偏低的狀況;於此基礎上,當局為何還容許居家隔離這個等而下之的權宜做法持續?何不主動積極地想方設法,把確診者及緊密接觸者重新移出社區?被問及使用率低時,特首林鄭月娥反指如果使用率高至90%甚而100%,則顯示香港抗疫能力弱,潛台詞即「床等人」現象樂見其成云云。不過,正如香港樓價租金高企,雖然反映經濟欣欣向榮,但務實進取的做法豈非盡量遏低生活及經營成本?林鄭及後補充表示,市民快測自檢呈陽性後,可以自己舉手要求入住,當局便將派專車送進設施;相關說法仍嫌不夠,畢竟更標準的答案,乃由政府推動確保相關人士隔離檢疫,把設施的入住率推到最高。

居家抗疫成為了香港抗疫新常態,於此不良先例及慣例下,不少確診者寧願留在家中,也不願搬到隔離檢疫設施,當局必須積極修正問題,讓隔離檢疫安排重返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其中難度固然不小,特別是政府宣布復常時間表和路線圖後,如前文述「毒存派」已成當今顯學,要重新說服市民配合抗疫無疑難上加難,這對近日市面人流回升更起了推波助瀾作用。甚至有聲音錯誤提出:既然香港最終要走上此路,何不早於一兩年前作此選擇?此說法之荒謬絕倫,在於無視疫苗接種的時間差,以及在Omicron前的疫下死亡率較此更高;若然香港一早放棄抗疫,則死亡人數肯定不止今日之數,以美英累計每百萬人死亡率計算,則香港迄今已有約2萬人死亡!「毒存派」之在港流行,彷彿已覺得日死百多二百人是不痛不癢的事!因此,要求相關人等護人護己重新接受隔離檢疫,功效自然事半功倍。

不過,事半功倍不等於難到「不能」,由軟到硬的方法仍有不少。例如:透過宣傳片段講解裏面生活其實不差,因為早前設施的人手不足問題,已隨內地人員到港及政府加大招聘而大幅改善;加強宣傳唯有進入隔離檢疫設施,才可獲取病假紙;最終極的,乃完全回歸昔日做法,在確保設施真箇供應充裕的前提下,強制所有收到隔離令和檢疫令的人士入住設施,其中為了解決市民瞞報問題,亦須加強強制核酸檢測的力度。辦法比困難多,豈是一字記之曰「難」就可「不為」?

難?用盡快測核酸資源!

同一道理,也適用於供不應求問題同告逆轉的檢測方面。隨着中央援港,由快速測試到核酸核測都供應大增,市面快測包之多,已令價格從百多元銳降至最低數塊錢,連帶核酸測試亦長龍不再,好多檢測中心且是「拍烏蠅」。林鄭宣布周六將向全民派發包括快測包在內的抗疫包,又指會繼續圍封強檢污水陽性的大廈,此誠善用檢測供應資源之舉;惟進一步言,當今檢測能力尚有大量善加利用的空間,政府應爭取把相關使用率推至最高。

上周所撰〈港式與病毒共存〉文章提到,香港要實施全民禁足的全民強檢確然難度十級,但退而爭取中策的「全民在站自檢」亦無不可;相關提議獲得不少迴響,本文再深入地談具體操作如何。快測自檢的好處不少,供應既遠多於核酸,又毋須專業醫護採樣,還可避免群眾在外聚集;然而,最大壞處是不排除有人弄虛作假,這方面的出錯率比檢測本身的誤差更值關注。

「全民在站自檢」則可盡量趨利避害,最重要一點是不會大量擠壓醫護人手,醫護可繼續集中救治患者貫徹減死亡目標,因過程裏是市民自行採樣,每站只須派駐少數醫護協助有採樣困難者便成,檢測結果且在站即時顯現,不用把樣本運到檢測實驗室,故此不似官方所議的全民強檢般,要出動4.5萬名檢測人員、9000名內地採樣員,以及2500名運送司機。由於人手要求不高,每站可設立的採樣區也可大幅增加,故整個全檢過程需時亦可壓縮。屆時,市民可以按身份證號碼最後數字或按居住地點分區之類,分時段分流至各個自檢站,在站內逐一獲發快測包並進行自測。工作人員則以「一對多」的方式,經透明板一人監察多個分隔的採樣區,確保市民採樣及處理和測試樣本的過程正確;如果有人不懂快測程序,似超市的自助櫃台般,旁邊的專業採樣員可協助相關人士完成測試,另外還須安排上門檢測以助行動不便人士。

難在主觀心態 而非客觀的事?

似上海般採取「全民在家自檢」亦是一個方法。除獨自進行外,「全民在家自檢」還可作為「全民在站自檢」的配套──方法是,市民先在家自檢,陽性結果者須留在家中,並致電當局安排進行覆檢和入住隔離設施(同住的陰性結果者則入住檢疫設施);至於陰性結果的,則要進行上述的在站自檢,以待官方人員即場確定陰性結果,並可確保過程沒有漏網之魚。

「全民強檢」除了難在時機,最理想是確診人數足夠地低,同時隔離檢疫設施又要追上,此外人手配套也是一大難關。然而,時機上一供一求的兩個難關已漸逆轉,而人力安排的難關亦是事在人為,包括可透過上述建議般優化流程來爭取突破。其中,究竟是因為困難而「不能」,抑或是推搪困難而「不為」?無論如何,目標必須訂於迎難而上。

或許,現在最難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主觀心態,這包括市民是否同意減死亡、減感染,以及為政者是否願意貫徹「動態清零」策略。

「與病毒共存」縱是未來必然,始終我們總會迎來除下口罩的一天,但這不代表今日就是解放時機,更莫說一兩年前香港早應如此,至少須待長者接種率升至九成以上方成。西方政客及受其政治宣傳的人民,一方面對戰火下的烏克蘭深表同情,但另方面卻可放任本國每日有更多人死於疫情(烏戰一個月,官方指累計平民喪生人數為1000多人)……港式抗疫,除了要堅持真相還原、真相比較,也要堅持自己的正確價值觀,並摸索出相應的港式與病毒共存策略,以及港式全民檢測的減感染繼而減死亡措施。其中,一位自知難以連任的主帥,還會不會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態度執政?其心裏所想的,究竟是「為官避事平生恥」,抑或是「官到無求膽自大」?迎難而上、化困難為可行,需要智慧與決心,兩者缺一不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