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
俄軍入侵烏克蘭,狂炸平民住宅甚至婦童醫院,無辜者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超過280萬平民正在逃亡或已逃至波蘭等鄰國。
面對戰爭的殘暴,目睹兒童驚慌哭泣的畫面,是譴責侵略、同情難民,還是在難民苦難中閉上眼睛:「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荀子.解蔽)?是讀書人(知識人)良知的底線。
2月24日俄烏開戰以來,北上廣的「網絡群眾」,透過網絡平台或微博等載體,聲言支持俄羅斯,為揮軍烏克蘭喝采。
在此「千人諾諾」的大環境下,卻有「諤諤之士」(直言辯是與非的讀書人)發出反侵略之聲,令人感受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史記.商君列傳)觸及的讀書人風骨:尊重事實,自主思考,為民請命。
歷史學教授 說家破人亡
對於俄烏交戰,官方雖不公開以侵略之名譴責俄方,但表達了和談解決紛爭的願望。在3月11日的兩會記者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總理李克強說:「當前烏克蘭局勢世人矚目,中方也深感擔憂和痛惜。真誠地希望烏克蘭局勢能夠得到緩解,早日回歸和平。」
這是高層官員首次公開表達對俄立場。
讀書界的思考群特別是熟悉或研究歷史者,並不刻意唱反調,但認為必須阻止侵略戰爭,才有和平的到來。
最早公開譴責俄羅斯侵略的五士,是五間大學的歷史系教授:香港大學的徐國琦、北京大學的王立新、清華大學的仲偉民、南京大學的孫江、復旦大學的陳雁。其中,徐國琦教授為哈佛大學博士、戰爭史專家,著有《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和國際化》等。
有學者進諫 與普京切割
2月26日的五士公開信,譴責俄對烏的「大規模入侵」,關懷戰禍中的烏克蘭人:
「互聯網即時直播戰況:廢墟、炮聲、難民……烏克蘭的傷口深深地刺痛了我們。作為曾經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家破人亡、餓殍千里、割地賠款……,這些苦難和恥辱鑄就了我們的歷史意識,我們對烏克蘭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又說:「強權不僅會使文明進步的成果和國際正義的原則毀於一旦,還會給俄羅斯民族帶來巨大的恥辱和災難。」
公開信在3小時內被查封。接着,衝出「千人諾諾」的,是2月28日的讀書界聯署函〈堅決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是北大、清華等十餘所大學校友發出的反戰聲音。
3月3日,又有200多位清華校友發聯署函,呼籲撤銷授予普京的榮譽博士學位,稱他是「戰爭狂人」,攻打烏克蘭是「赤裸裸的侵略戰爭」。
3月5日,體制內學者胡偉發表〈俄烏戰爭的可能結果與中國的抉擇〉一文,呼籲勿與普京「綑綁在一起」,正視全球的輿論主流,認清俄攻烏帶來的風險。
此文認為,俄軍即使能「佔領基輔並建立傀儡政府」,也非「最後的勝利」,應「通過和談體面結束戰爭」。它說,應與普京「切割」,「擺脫孤立局面」,要為「制止世界大戰及核戰爭爆發、為世界和平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作者是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兼任中共上海黨校教授。其文最初發表於中、英文的中美印象網,北京的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亦轉載。
這兩個網的創辦人劉亞偉,是夏威夷大學歷史系博士,長期任美國卡特中心的中國項目部主任,被視為官方「軟實力」的美國連線人,曾5次陪同卡特總統訪北京。其兄是軍中名人、讀書界名人(歷史小說家)劉亞洲(曾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之女婿)。劉亞洲曾任國防大學校長(上將軍銜),近期「失聲」,傳可能有「政治麻煩」。
胡偉之文在14日或更早被「下架」,中國選舉與治理網在15日已打不開,不知是否已查封?
俄烏之戰如演化為三戰或核戰,是全人類的浩劫。有思考力和秉持和平、理性的讀書人,有一份為民請命的使命感,並鼓起發聲的勇氣,在「千人諾諾」的環境下是不容易的事。
俄文化名人 也抗議攻烏
在俄羅斯,也有科學家發出反戰之聲。2月底,超過兩千位科學家和科學媒體記者發表公開信,抗議俄對烏的軍事行動,稱「烏克蘭不會對我國的安全構成威脅,……戰爭是不公平的」。
普京控制的俄羅斯第一頻道,也響起反戰之聲。3月14日,新聞主播說俄烏交戰時,編輯部編輯奧夫揚尼科娃(Ovsyannikova)站出來,高舉書寫NO WAR(不要戰爭)的紙牌。許多人都讚賞她追求和平、反侵戰爭的勇氣。
在第一頻道之外,俄羅斯許多城市連續有抗議示威,受到普京支使的軍警鎮壓。抗議之聲的背後,突顯發動對烏戰爭缺乏「正當性」,難以凝聚共識。
不管是北上廣等地讀書界的公開信,還是俄羅斯境內的反戰抗爭,都有民意基礎。最重要的數據,是3月初聯合國特別會議的投票。
投票是關於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提案。在181個投票國家中,投支持票的141個,佔78%;投反對票的俄羅斯、白羅斯、紅色朝鮮等5個,佔2.7%;35個投棄權票,佔19.3%。投棄權票可視為反對攻烏軍事行動,它們如反對提案大可投反對票。聯合國的投票結果,意味俄羅斯處於國際孤立的困境,並非是「朋友滿天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精簡土地房屋程序 |
上一篇: | 籌備全民強檢 政府秘密聘退休公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