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1日
上周由於討論提前的暑假,連帶談到網課。引起了一些朋友的關注,有朋友對筆者的觀察有保留;有朋友認為文章容易被人誤認為鼓勵放任;也有朋友認為網課露面還是必要的。
於是乘機請教了一些校長和教師,集中在小學。她們包括比較直資學校,也有資源一般的公立學校;有家長以中產家庭為主的,也有以弱勢家庭為主的。
他們幫助筆者形成了一個觀察的框架,探索香港在疫情停課的環境下,如何面對學生的學習。這裏就作為是前文的續篇,在此與讀者分享。
首先還是西方流行的Learning Loss。筆者心中的問題,仍然是上周提到的:為什麼「學習損失」沒有成為香港學校和教師的主要關注?請教過的校長或教師,沒有認為疫情並不帶來損失的。但是他們的心態,不在於挽救或者彌補損失,而是努力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機會。他們也痛惜沒有了面對面的學校群體生活,但是他們卻想方設法運用可有的資源和方法,把學生的學習生活擴到最優。
最主要是一個心態問題:疫情之下停課,不過是環境因素起了變化,因此就要按新的環境因素從事教育。
「學習損失」的觀念,是把疫情之前習慣了的學校生活,作為絕對的模式;環境變了,無法繼續,學生的學習就只能是一片空白,就是無可挽救的損失,只能彌補,追回原狀。不同的心態,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抗疫形態。
香港教師和學校的態度,就是香港人說的「執生」。「執生」,是何其生動的一個詞!「執生」,不只是適應環境,也不只是一般的隨機應變,而是在逆境中,積極進取創出新局面的態度。要說香港有什麼核心價值,這也是其中之一吧!
有老師聯繫到香港人的戴口罩:不只是為了避疫,也不純粹是為了公共衞生,而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積極主動的位置,隨時「執生」。在香港人心中,戴口罩是小事,戴了口罩才可以做許多重要的事。我們身在其中,也許不覺,但一旦與其他社會比較,就會覺得值得珍惜。早一段,歐洲反對抗疫措施的示威流行,筆者對歐洲朋友說,「你們為爭取自由而拒戴口罩,我們為獲得自由而戴口罩。」
執生心態 香港精神
如何面對疫情和停課?學校和教師真箇是各出奇謀、百花齊放。沒有辦法進行實體的學校生活,很自然的替代,是「網課」。2021年,在極短的幾個星期內,幾乎全香港的教師,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基本的科技。
不止如此,每一所學校,都可以面對很多種科技平台,靈活調配運用,兩年以來,更是如此。不是少數學校,而是絕大多數學校;想不出有其他地方有這樣的發展。沒有人等待行政指令,也沒有依賴形式的培訓。校內同事之間的互相扶助,學校之間的科技互通,使得香港在教育科技出現了難以置信的飛躍。2018年OECD一項調查,香港在教育應用科技,是全球排列最後幾名;現在要是再調查,一定會一雪前恥。
最核心的網課,當然是正規課程——中、英、數、常。最常見的做法,是把網課壓縮在上午。很多學校,時間表與原來一樣,每節課從原來的35分鐘或者40分鐘,減為30分鐘。不知不覺之間,證明原來的時間表,其實可以有縮減的空間。
很多學校都明白,上網課,不可能全程由教師單向地講。因此會加上很多活動、遊戲、比賽,增加學生的參與。無形中,教師的角色,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設計者。這是從「教」轉到「學」的一個關鍵性的轉變。
於是有「露面」的問題。很多學校都有措施要求學生露面。有些還要求學生穿着整齊的校服。大都要點名,很多學校在負責講課的教師之外,另外有教師負責點名——拍照、或者在課的中途拍照——以及其他需要個別跟進的工作。
網課關鍵 學生參與
在很多學校,露面、點名不成問題,關鍵是學生需要在課上有必要的反應與動作。也就是說,不能期望學生就是乖乖地聽講。有教師借用文獻裏面的High Quality Connections(HQC),實施讓學生積極參與的四條原則:受尊重的參與(Respectful Engagement)、有助完成任務(Task Enabling)、信任(Trusting)、輕鬆與幽默(Playing)。她就很少覺得露面會是一個問題。可見,關鍵不是露面與否,而是反映學生的投入程度,這是教學設計的一個基本原則。
很多學校,都有附加的時間,幫助學生完成作業、補充解釋課程、額外扶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有些學校,在以往實體上課的時間,已經存在;現在在網上進行,有時候更加方便。有些學校,這是學生自願參加的,就更增加學生的自主性。這些附加的時間頗為普遍,一般也很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其實是初步加強了個別化學習的元素。很多校長表示,這將成為常規,疫情過後應該保存。
有教師反映,網上的個別溝通,對SEN(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有很特別的作用。很多這類學生在實體課堂毫無反應,但在個別相對的場合,在書寫溝通的平台,卻可以很踴躍;因為這不需要他們講話,或者在眾人面前講話。
也有更進取的學校,改變時間表的格局,例如每周四大科目各只上一節2小時的全級大課,然後再有分班的小課,再加上小組的輔導課。效果出奇以外,還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做別的活動。
學生沒有了實體的學校生活,因此沒有了實體的群體活動,也沒有了需要實體經歷的學習(如實驗、郊遊)。這是大家公認的「損失」。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年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一隻玩具貓、一棵栩栩如生的假植物,就很容易造成混淆的視像。更不要說種種群體性質的球類運動。即使是簡單的共同午餐、自由自在的小息,其實都是無法替代的生活,都是學習。
但即使這些方面,學校和教師還是想盡辦法減低停學的影響。在網上做體育課、音樂課、視藝課,甚至合唱、樂團、舞蹈,非常普遍。還有學生因此獲得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的優異成績。不少學校,把原來的課外活動,搬到網上,盡量進行之外,還創出了不少新意。不過,大家都覺得,疫情停課,讓我們更加珍惜面對面的學校群體生活。
從無到有 感恩老師
必須說明,上面提到的種種,也需要家長的協助。很多學校,都因此反而有了更密切的家校關係,家長不知不覺地更加投入學生的學習。
這當然也增加了家庭差異的影響。但是也有學校,大幅度增加了家長的活動,精準地幫助了有困難的家長。
也必須說明,全球關注的社會不均對教育的影響,香港大致解決得不錯。2021年,還有學生需要用手機上網課,也有學生需要到便利店才能上網。學校普遍認為,這些問題目前基本解決。零星的困難當然還存在,但大致都是可以解決的。
這裏無法全面報道學校的變化,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學校在疫情中飛快進步。科技應用、個別化、教學設計、家長參與……都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也可以說,我們正在一腳踏進了明天的教育。
上周引用過一位校長說:「最重要是人!」一點不錯,以上種種,從無到有,完全靠前線的教育工作者。這兩年,有移民的、轉校、染疫的,校長們還要在人手上應付很多挑戰,甚至要到海外招聘香港的外流教師網上授課。家長和學生,都值得謹記這一段日子,來之不易。感恩老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確診的香港,HK is dying... |
上一篇: | 內部聘新聞處長 須首長級不限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