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月14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好奇心是如何喪失的 ?

上周談到好奇心,收到不少反應。欲罷不能,本文討論一下「好奇心」延伸出去的一些話題。

好奇心是一切學習的根本。沒有好奇心,沒有探索的動機,心中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學習。馬上會有讀者質疑:「不對呀!有許多學習,並非因為好奇,而是因為需要。」的確,許多職業技能的學習,是因為工作的需要,而並非因為好奇;音樂、藝術、體育、舞蹈的學習,是為了熟練而演出,學習的時候,並非因為好奇;更不用說在學校裏的學生,學習是因為課程的規定、考試的要求、家長的期待,並非因為好奇。

解答這個質疑,可以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心理。即使是為了需要,學習的過程,一定會帶着問題,也就是好奇,不斷追問,不斷求變,才會達到學習的目標。學書法,學生會不斷問:「這一筆,怎樣才能寫得與字帖上一樣?」練跳水,會不斷地問:「這個動作,奧運冠軍是怎樣做到的?我怎樣才能做到?」職業培訓,也會問:「要做好,有什麼竅門?」

好奇與需要,並不矛盾

需要與好奇,是沒有矛盾的。但是在人的心理上,學習是純粹為了需要,還是也因為需要而產生好奇,是很不一樣的。年前,聽一位負責再培訓的朋友說,再培訓最大的阻力,是人們不覺得自己需要再培訓。「我在這一行幹了二十年了,人人都誇我技術好,為什麼要我學電腦?」這樣的勉強心態,談不上好奇,也一定學不好。相反,「我的技術如此好,我倒要看看,學了電腦,如何在本行更加領先。」或者是「我年輕一點的時候,就是不服輸,不斷尋找新技術,電腦一定難不倒我。」就會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電腦,產生好奇,也會有認真學習的心境。

筆者一直認為,學習是人的天性。嬰孩的學習,本來是不用人教的,可以說是隨心所欲。那種學習,是人類的本能,也可以說是「活下去」的基本需要。逐漸長大了,人的生活就進入了社會,就會在基本需要以外,加上許多社會性的「需要」。要「活下去」,就要按這些需要學習,就不再是隨心所欲。對於這些學習,是否有好奇心而愉快地學習,完全是個人的心理。又或者因為環境的變遷而需要適應、需要創新,也要學習,就更加需要好奇心。看過一段電視報道,很記得一位年輕人說:「疫情之下,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不少朋友反而產生很多創意;我覺得很好,也很愉快。」(大意)

疫情延續,科技對長者的挑戰,除了因為年齡而令速度、靈活度、適應力有所不逮,也是一種心理挑戰。保持好奇心,才能讓自己的潛力充分發揮,而不致不戰而退。話得說回來,學習與好奇心,並不一定都是「活下去」的需要。很多人為自己劃出空間,發展自己的好奇心。筆者一位學生,一直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卻醉心攝影,還在美國得了獎。有一位做保安的朋友,業餘原來是一位水彩畫家。許多朋友退休以後,專心研讀哲學、神學、佛學,都不是因為「活下去」的需要。

有人說,最幸福的人,從事的職業與個人的興趣,完全一致。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人在本來毫無認識的職業當中,逐漸產生好奇心,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所謂「敬業樂業」,往往就是這樣。

標準答案,扼殺好奇心

第二個層次:教學。作為培訓者或者教師,在培訓或者教學的過程中,有沒有充分理解和利用了學員的好奇心,還是強調需要,強調課程的要求,強調考試的得分,於是出現刻板的活動、枯燥的操練、死記硬背?

朋友傳來一個視頻,老師在黑板上出了個填充題,問一個三、四年級的學生:「山清( )秀」【圖】。下面是教師與學生的對答:「生命之源是什麼?」「是飯。」「做飯要放什麼呢?」「米。」「那淘米用什麼淘呢」「用手淘。」「假如你渴了,你想喝什麼?」「奶茶。」「那奶茶最主要的成份是什麼呢?」「茶。」「茶拿什麼泡出來的呢?」「茶壺。」……(未完,不盡錄)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但是遠遠不止是笑話。

這是笑話,因為教師心裏面有一個標準答案(水),但是學生心裏面是另外的一些答案。老師的期望,是學生能夠答中自己心裏的答案。但是不認識這個成語的學生,在他腦子裏,也許有千千萬萬個可能答案,偏偏就是答不中教師的期待。是誰的錯?

聰明的學生,慢慢就會學會揣摩老師的意思,希望答中老師心中的答案。這是什麼學習?我們今天的小學生學中文,往往還有許多填充、改錯、選擇、重組。請想一想,學生是在心中尋找最好的答案,還是在尋找老師認為標準的答案?作業或者試卷拿回來,看到老師打個(✔),就覺得很高興;老師打個(×),就覺得很失落。這個過程,完全沒有好奇心的空間。好奇心也不會得到報酬,甚至不會得到鼓勵與稱許。

這又回到上面關於好奇與需要的討論。沒有標準答案,教師會覺得很為難──沒有對與錯,怎麼知道學生是否學了?結果,學生就跟在教師的後面走,就跟着分數走。就是本欄提到過的,學生的自我價值觀,被分數騎劫了,被標準答案封死了。他們沒有了主動學習的空間,沒有了自覺尋找的機會,也就是沒有了好奇心。

不少教師都這樣說: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學生舉手答問的很多,舉手提問的也不少;到了三年級,舉手的愈來愈少,趨向於零。早年提倡小學活動教學,也是愈到高年級,就愈困難。近年小學的學生生活愈來愈活潑,很多學校都有許多項目,讓學生在項目的活動過程中,提問、發現、尋找、探究,都是煥發學生的好奇心;普遍地都有很好的效果。有些學校甚至整個下午不在課堂授課,而學生的正課成績,反而上升了。

第三個層次:我們有沒有讓學生在課程以外,發揮自己的好奇心?假如說教育的根本就是學習,或者說是「長知識」,學生是否就只應該專注正規課程之內的知識?疫情停課期間,學生在家學習的情況,差異很大。有些是非常不幸地喪失了學習的動力,但是大多數教師都從授課心態,轉變為學習設計者的心態,盡量想辦法讓學生在沒有教師直接督促的情形下,也能學習。這個轉變,難能可貴,就是因為教師的注意力,從「教」轉為「學」,也就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這其實就是煥發學生的好奇心。

認真留白,讓好奇心奔放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家長反映,停課在家,孩子反而看了更多的書。也有反映孩子在這期間養成了新的興趣 ──球類、音樂、廚藝……。值得珍惜這些情況,也值得我們研究──在「正常」的學校生活,學生的時間,往往都是被教師排滿了;又或者有空間的話,又給父母安排的校外補習、另類課程塞滿了。孩子基本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選擇的餘地;逐漸地,他們也麻木了,沒有了自我探索的念頭。好奇心,就這樣逐漸枯萎。

簡單來說,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應該成為教育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尤其是現在學生的前景難以預測,他們的自主空間,是為他們準備未來的關鍵要素。因此,回到本欄提出過的三條:一、動機,引起好奇;二、選擇,煥發自主;三、留白,開拓自己的學習天地。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