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
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已經宣誓就職,政府官員也呼籲大眾應聚焦在議會的質素而非選舉投票率的高低。究竟在選舉過後,作為「愛國者治港」的中堅分子,這批立法會議員的表現又如何被監察呢?
權責平衡才能服眾
在薪酬方面,每位立法會議員的月薪為10.1萬元,還未計算醫療津貼及約滿酬金,收入足以媲美中學校長、副顧問醫生及其他大企業的高級管理層!在權力方面,立法會在《基本法》下被賦予多項權力,包括第73條賦予立法會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審核及通過財政預算、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甚至有權彈劾行政長官。在地位方面,立法會議員不單有其辦事處,不少議員也獲頒不同勳章。集高薪厚祿、尊貴身份及重大權力於一身,以往這些立法會議員又有否恰如其分地履行其職務呢?當選前各個候選人都不約而同向選民打告急牌時,他們在當選後又會否兌現選舉承諾,做到「急民之所急」呢?
雖然《基本法》第79條明確列出立法會議員喪失資格的各種情況,包括患上嚴重疾病、破產及被判處監禁等,但現時卻沒有機制考核他們的表現,也沒有立法會議員因表現不濟而被迫下台。以第六屆立法會議員的總出席率為例,竟有議員的出席率低於80%,甚至有個別議員的出席率低於七成。相信任何組織或機構,都不會容忍這個情況發生,並果斷地將經常缺勤的僱員開除,但受公帑支薪的立法會議員卻依然能夠留下。新一屆立法會必須馬上撥亂反正,否則市民會覺得議員權責嚴重失衡,對立法會觀感大打折扣,其公信力也會大受打擊。
《基本法》第73條賦予立法會接受香港居民申訴並作出處理的權力,市民大可充分利用立法會的申訴制度,來表達對政府施政的不滿。市民可透過公共申訴辦事處約見立法會議員,若申訴被裁定為合理,議員便會將有關事項轉交有關委員會跟進,或在立法會會會議上提出,並要求政府採取補救行動。
議員在處理市民的申訴過程中,也能充分發揮其橋樑的角色。在聆聽民意之後,便可將來自各個階層的聲音帶進議會內,並在有需要時向局長質詢,要求他們在制定政策時更貼近民情,洗脫以往被定型為「保皇黨」的形象。
向公眾定期滙報議員表現
然而,申訴制度卻不會處理針對立法會議員的投訴,監察這批代議士的工作是否到位便落在第四權手上。雖然以往也有民意調查,定期反映市民對立法會議員的評分,但這些調查大多基於受訪者對議員的整體觀感,欠缺追蹤他們在議事廳內的表現。不少受資助機構的企業管治指引已引入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用作表現評核,這套指標也可用在評估各個立法會議員的表現,包括他們的出席率、在議事廳發言次數,提交議案數量、會見市民次數及處理申訴個案數量等。
其實上述提及的指標大部分已備存在立法會的各項會議紀錄,卻鮮有將這些數據整合成方便查閱的資訊。以往也有議員向市民公開自己的各項紀錄以彰顯政績,新一屆的立法會可定期向市民滙報記錄了90位議員表現的資訊,讓大眾作比較之餘也可促進良性競爭,並增加立法會的問責性。
「事實勝於雄辯」,在完善選舉制度下,愛國者治港已是主軸。在告別了立法會以往混亂的局面後,現在便是考驗立法會議員真正實力的關鍵時刻。究竟第七屆立法會議員耗費的13億公帑是否用得其所,香港市民正拭目以待。
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