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24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情意學習:幾點反思

上周嘗試把種種情意學習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分類。也可以說是把許多情意學習的活動,當成是一條條豎着的項目,然後做一個橫切的、貫串這些項目的概念。那只不過是筆者的一種嘗試,讀者可以有自己的嘗試。反正,要把在進行的活動提升一下,就可以做一點分類。分類,是把分散的東西(活動、理念、方法)做一點整理,是概念提升的必經之路,也是任何理論產生的第一步。

下一步,是歸納。也就是把分類產生的類別,重新歸類,以達到進一步的提升。上周把情意學習大致分為七個層次——自律、感恩、共享、關愛、樂觀、堅毅、自省。文章的小標題,又把前四個層次,歸納為「心中有別人」;後三個層次,歸納為「不斷向前進」。也可以簡化一點:「心中有人」、「不斷向前」。

這裏的分類與歸納,並非筆者要創造什麼偉大的理論,而是一種思維方法的示範,可以遊走在「分析性思維」與「概括性思維之間」,並且在兩者之間建起橋樑。

「罐頭」方便,但須消化研究

這樣說,絕非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術遊戲。上周提過情意學習可以有「罐頭式」的進口輸入,也就是有一套完整的理念,配以具體的程序與步驟;教師可以到海外接受整套的培訓,回來可以根據學到的套路,應用在學生身上,清晰而方便。稱為「罐頭式」,並無貶意;也是許多學校和教師為情意學習打開天地的突破點。

但若停留在這些具體的套路,就難免引起一些關注。首先、拿了這些具體的內容與步驟,「好使好用」;於是這些具體的內容,就容易變成情意學習的「天花板」——終極——而不是不斷出發的起點「地板」。作為教師,很可能就囫圇吞棗,不再對這些內容和方法做進一步的分析、改進、創新。這裏且拿目前香港流行的「正向教育」,作為例子加以探討。

最近參加一些學校的紀念活動,有人提到「24項性格強項」,席間有不明就裏的朋友問:「為什麼是24項?」簡單的答案:「這是正向教育的標準內容」。其實並沒有回答問題——為什麼不是23、25?澳洲傳來24項,為什麼在香港就原封不動24項?聽過有些學校拿着這24項,分拆出來,作為每周或者每個月的「培訓」主題。這是把知識教學,甚至數學學習的模式,硬搬到情意學習。也有教師要學生輪流確定自己的強項(24中選一),又或者給每名學生「封」上一個強項。這也不符「正向教育」的原意——每個人都應該有這些性格強項的潛質,也通過學習可以煥發這些性格強項。

為什麼一定是24項?其實沒有標準。是一個分類的問題。再看看現在流行的澳洲輸入的「正向教育」24項,其實份屬不同的層次,有些是屬於知識與能力的層次,有些屬於人生態度的層次,有些則屬於價值觀的層次。不過,要基層的教師作如此的分析,其實不切實際。已經存在的24項,的確提供了很方便的框架,一眼看下來就覺得可以拿來使用。不過使用起來,就各有千秋。

這裏絕對無意否定「正向教育」的採用。但真正的正向教育,絕非「懶人包」,而必須經過教師的集體討論研究,才能化為對本校學生有用的方向。的確,許多學校都有自己版本的24項,看得出都沒有直接抄襲文獻,而是經過自己的消化演繹。也都看得出,學校和教師的熱忱與愛心,要讓學生經歷知識與能力以外的成長,花了不少心思。

「品牌」借鑑,融入中國文化

其次、這些套路和內容,是在別的文化裏面開發出來的,必定帶有別社會的文化特點,是在特定的教育和學校的概念裏面產生的,必須經過消化,才能在本地生效。有教師感到對於小學生,抽象地談「愛」不容易,於是用母親的愛——母愛、對父母的愛——孝順,作為入手點。想起很多年前,在大學書店碰上王賡武校長,看到筆者在看有關文化的書,他說:「你有沒有發現,中國人沒有抽象的愛?中國人的愛,都是有對象的愛。(大意)」至今難忘。也真是如此,傳統的中國文化裏面,所謂「愛」,都是在君臣、父子、夫妻等的社會關係裏面體現的。「我心裏充滿愛」,在古代也許就沒人聽得懂。也有學校用「克己」來代替原來的「自我規範」或者「自我約制」;而「克己」的意義就比「自我規範」深刻得多。餘此類推,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否也有現代化的表述?

因此,如何可以融入中華文化的優點,頗為重要。現在有一種趨勢,以為情意學習是發達國家發明的,是一些知名外國學者的專項,因此「進口」有保證。也有教育界熱心的朋友擔心,若沒有外國知名的學者支撐,人家怎麼會相信你?這種心態,在內地也會有。在其他問題上,可以自傲一番,一碰到教育理論,就只信「進口」的,有時候甚至把在國外並不太知名的學者,捧為聖者;又或者把別國被視為失敗的模式,奉為成功經驗,屢見不鮮。

這種情形,也許會逐漸改變。而香港處於中外交界,其實最有條件促進改變。這絕對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擁有全球的概觀,珍惜能夠辨別優劣的能力。這是香港特有的。

但是,也有深層的原因。所有的華人社會,都是善於實踐,不善於理論。就情意學習而言,香港學校的遍地開花,不論有沒有校外機構的支撐,都熱心實踐起來在其他國家很難看到。但是我們沒有自己的理論,也沒有凝結出理論的意欲。有的,甚至是把外面的理論硬套到本地的教育。不過,也已經有了抗拒硬套的端倪;也有學術機構,開始在實踐中探討理論的突破。

「培訓」概念,需要認真反思

最後一點,筆者對於情意教育的教師「培訓」,有點看法。「培訓」的概念,是有人懂,把他們懂的,傳授給不懂的。這違反學習科學。需要做的,也許不是培訓,而是為學校營造情意學習的環境、資源和能量。也可以說是能力建設,英文叫做Capacity Building。

環境。情意學習,必須是全校的事,靠個別教師的努力就很難做到。因此校長很關鍵;但也不能靠校長單打獨鬥。因此,也不是培訓校長就能推動。回顧20多年前的學制與課程改革,當時就是做了45場、每場12所學校、每校派出6人——校監、校董、校長、副校長、兩名教師,在酒店一整天;明確了大目標,聚首討論,也交換意見。其結果,是全校為了一個目標而一起努力,也感到與其他學校的共同努力。這個過程,不是培訓,因為不是要求學校如何做,而是相信學校有這個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不可能由「培訓者」(trainer)傳授或者代替的。這是給「魚」與授「漁」的分別。

資源。有了明確的、共同的目標,才會有資源。環顧周圍,目標明確的學校,很善於利用社會上的資源,毫不猶豫地爭取各種項目,「為我所用」。但是,最大的資源,還是人。動員起來的教師,是最大的資源。成功的學校,還會有家長與校友的熱烈支持,那也是無盡的資源。能幹的校長,還能讓校董會、辦學團體積極參與及支持。

能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生的動力,被信任的學生、自信的學生,他們煥發出來的能量,無可估量。在疫情中,固然有學生處於困境;但是相當多的學校,教師和學生仍然很活躍。本欄近月提及的情意學習,都是在疫情之中,活躍起來。向外國朋友介紹,一個讓筆者意外的問題:「我們都在為學習損失(learning loss)而戚戚然;你們一樣也停學,為什麼情意學習反而熱鬧起來?」答案在哪?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