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7日

黃麒錄 陳玉鳳 葉兆輝

疫中學習難適應 家校齊心助抗逆

今個學年開始不到數月,已發生多宗學童輕生事件,令社會大眾再度關注本港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日前所發表的第五份報告,檢視了2016至2018年期間的兒童死亡個案。在259宗兒童死亡個案中,有近三成為自殺個案,是有調查以來最嚴重的。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0歲,情況令人痛心。綜觀學童輕生的原因,報告指出大部分是來自學業壓力或家庭問題。

學童重回校園焦慮不安

回望2016年初,因應當時學童自殺個案有上升趨勢,港府邀請社會各界代表在3月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就學生自殺個案進行分析和撰寫報告。同年11月,委員會主席葉兆輝教授(筆者之一)向港府提交最終報告及多項建議。其中委員會建議港府加強跨部門合作,制定「普及性」、「選擇性」及「針對性」三個層面的支援模式,以加強支援和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重點是採用公共衞生(Public Health)方向,利用多方面和層次的有效干預,防止和減少學童自殺,倡導「wellness promotion rather than illness promotion」。

對於委員會所提出的建議,政府積極回應及落實,例如由2016/17學年起舉辦「好心情@學校」計劃和於2017年出版《識別、支援及轉介有自殺行為的學生──學校資源手冊》,以協助教職員在校內推廣精神健康,再加上社會中不同持份者的關注和努力,相信都對自殺率在2018年稍為回落有所效用。

不過,近兩年本港學童自殺率有所回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跡象。根據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本中心)統計分析,15歲以下人士的自殺率,由2019至2020年上升接近一倍。雖然自殺成因複雜,不能歸咎任何單一原因,但近兩年全球受疫情影響,令各地學童的身心健康都響起警號。

早前美國加州有保險公司訪問逾500名年約13歲至18歲的學生,了解他們對疫後回校上課的憂慮。調查結果發現只有不足三成學童認為自己為開學已做好心理準備,能專注於課堂學習。相反,有近八成學童對學業成績非常焦慮,當中更有七成學童擔心未能適應回校與同學面對面相處。學童在「新常態」下面對染疫恐懼、社交和學業等壓力,令他們更易出現抑鬱和焦慮徵狀。

香港學童與美國學童的狀況十分相似。香港青年協會於今年10月進行的「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調查,訪問了超過3000名中學生。研究顯示,有三成學生在開學後感到緊張。受訪學生大多對其學業感到擔憂,特別是擔心成績未如理想和要面對繁重的功課和考試。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的學生更佔近一半,實在令人憂慮。

過去兩年,全球傳統教育模式受疫情挑戰,紛紛改為網上學習模式。正當師生開始適應「新常態」,學校又因應疫情放緩而恢復面授課堂,令師生又要重新適應「舊常態」。在新舊交替的時候,部分家長和校方可能會想追趕教學進度,避免學習出現落後。可是,但凡是適應轉變,都需要一段時間。而且重返校園,學生除了要適應學業壓力,也要處理師生和朋輩關係等問題。

家校宜彈性處理課業進度

再加上,很多基層家庭在疫情中都面對不少困難,如家庭收入減少或父母失業等,這些影響都會延伸到學童身上。最近港府發表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貧窮住戶多達70萬戶,當中有27.4萬人是18歲以下的兒童。貧窮家庭所面對不同形式的困乏(deprivation),都對學童的學業和身心健康構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如果在此時過分催谷成績,學生可能會承受過多壓力而讓效率降低,甚或影響身心健康。

「求學不只是求分數」,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校園除了是學生求知識、求學問的地方,也是培養他們待人接物、情緒管理、解難能力和抗逆力的道場。特別在面對未知的逆境(如疫情)時,如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境和同理心,對個人健康以至整個社會發展都至關重要。尤其對弱勢貧窮家庭的子女來說,學校更是他們的避難所或獲得合適照顧的地方。這亦正是本中心倡議《共建卓悅校園》計劃,期望在本港中小幼學校推廣「以幸福感為先」校園文化的最主要目的。因為學業成績雖然重要,但也只是追求人生美滿的其中一個方法。

如果為了成績而賠上了健康甚或生命,豈不是本末倒置?筆者知道一些學校有善用現在下午不用上課的空檔,為有特別需要的學童提供額外的支援,實是值得仿效。

要保持學童在疫情下的身心健康,還有賴家長和老師的多方支援。例如,家長可盡量每天抽時間與子女相處溝通,表達關懷理解;而老師可多留意學生身心情況,並根據其觀察而彈性處理課程進度和功課量。另外,家長和老師與學童傾談校園生活時可多加體諒包容,不加批判地聆聽和回應,並給予適切的建議或協助。

總括而言,為了保護我們的下一代,阻止更多悲劇的發生,我們在學校內外都要努力營造正面的氛圍,鼓勵互助溝通,共同讓學生們能夠「開開心心上學,平平安安回家」!

黃麒錄為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優質教育基金《共建卓悅校園》主題網絡計劃學校發展主任;陳玉鳳為該計劃培訓顧問;葉兆輝為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