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本欄早前提及,各家電視台基於公平原因及技術問題,無意為立法會選舉選委會界別候選人舉辦論壇。反而由董建華及梁振英兩名前特首牽頭的香港再出發大聯盟,上星期率先舉辦雲集選委會界別所有候選人的論壇,儘管活動未見火花四濺,但大眾從中可看到有6名候選人並非以粵語發言。不少政圈中人疑惑,若然他們悉數當選,立法會開會時怎樣處理好兩文三語這問題?
回歸後歷屆立法會議員絕大部分以粵語為母語,偶然有議員選擇以英語發言,譬如不再尋求連任的地產及建造界石禮謙,以及因初選案正在還押的前議員毛孟靜,均不時以英語發表意見。為方便旁聽的市民明白內容,立法會秘書處設有即時傳譯服務,把議員說話翻譯成粵語、英語或普通話。記得前議員劉慧卿經常提醒其他代議士,發言時不要中英夾雜,免得令傳譯員難於應付。
觀乎是次選委會界別候選人論壇,盛智文和盧維思以英語講話,曾瀞漪、孫東、譚岳衡和屠海鳴則以流利普通話自我介紹。以往立法會即時傳譯員大多習慣把粵語翻譯成英語和普通話,又或者把英語翻譯成粵語和普通話,若上述人士全數入局,將來就要另搞一款把普通話直接翻譯成英語,或把英語譯為普通話?
有熟悉議會運作的人士叫筆者放心,即使當局未必有資源再增聘職員,不過已有妙計處理,舉例說,如果有議員以英語發言,必定有傳譯員將之翻譯成粵語,接着另一位負責傳譯普通話的職員,可憑粵語譯本即時轉化成普通話,反之亦然。然而,這做法豈非雙重翻譯?的確如是,該名人士說,有關安排毋須增加額外人手,不足之處是多一重轉折,當盛智文或盧維思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在議事廳聆聽其他議員以普通話發言時,將出現一定「時差」,反應無可避免較以粵語為母語的議員緩慢。
除了講話的語言,來屆立法會議員中,未知會否有人習慣讀寫簡體中文。有知情人士透露,立法會網頁向來有繁簡中文和英文三個版本,議會文件則只有繁體中文和英文版,暫無計劃加入簡體文本。
其實現今科技發達,把繁體轉為簡體並非什麼難事,只須留意別在轉換過程中因兩地用語差異而鬧出笑話。例如繁體的「人流」一般指人數流量,惟內地卻通常指「人工流產」。
候選人名單可瀏覽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賢能政治不是萬能藥──五問賢能政治(上) |
上一篇: | 變種病毒又響警報 通關視乎長者打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