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
回到社會文化的討論,繼續探討思維方式。上周提到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的「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上周末在線上舉行了。原來的設計,是四個「前沿」——未來學校、學習生態、情意學習、數碼素養。教育家朱永新在開幕簡介會議的時候,說:「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情意學習是我們這次論壇的真正主題」。一語中的。
的確,筆者全時間聆聽了各個演講(除了周六下午三個平行論壇無法兼顧),每一個分論壇,都無法離開對學生情意學習的關注。
「未來學校」,基本上是指出,學校的圍牆,已經逐漸開放;而學生跨出學校的經歷,已經不限於知識,更不限於課程以內的知識。這有兩層意思:第一、課外和校外的學習,裏面當然也有知識與技能的成份,但大多數是屬於體驗學習,而所「體驗」的往往是有關待人接物——人際關係、責任承擔、成敗得失、耐性韌性……等等。第二、到了學校以外,沒有了學校的規範,學生個人自由了,就更需要能夠掌握自己的情緒和態度;離開了學校的規範,個人的基本價值觀、道德標準,就變得非常重要;個人的自省、自律、反思、就成為能否立足、能否成功的關鍵條件。
疫情停學,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學生在只有局部監察的情況下,看看有沒有自我控制、自我安排、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無關宏旨,完全有益於舊習慣的新形態,不會馬上人人立即歸隊。但那是走向未來的一種重要的嘗試。
「學習生態」指的學習,除了學習的物質條件、外部的環境,關鍵還是有利於學生的情意發展(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可以看到,什麼叫「學習」,是可以有很多種理解的。在美國,大多數的研究與言論,所謂「學習」,就是學校裏面的正規學習,就是課程所提出的內容。在低年級,就是3R(讀、寫、算)。因此,很多學者即使是研究情意學習,往往目的也是促進這種意義的「學習」,也就是為了充實知識與技能。
情意學習,就是為了學業?
這也或多或少反映在上周末的論壇上。在中國文化裏面,與西方不一樣,不會不談德育。發言的大部分是教育工作者,更加不會不注意情意學習,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概念「德育」的一部分。
很多講者,都是經過認真的研究,掌握了學生的數據,提出一些結論或者觀察;其中也可以看到,愈來愈多的研究者,都結合腦科學的運用。這方面的急速發展,完全是意料之外。但是,與美國有點相似,相當多都把情意學習的目標,放在學生的「學習」上面,而所謂「學習」,雖然不是低層次的「讀、寫、算」,但還是離不開正規課程的規範與考試的成績。其實是知識的學習,也就是「智育」。有些沒有明講,但沒有探究,也許根本沒有注意到。也就是,用中國傳統的話語,「德育」的目的,還是為了成就「智育」。
最令筆者驚心動魄的,是一個講者認為:「成績好,對學生是一種保護;因為成績好了,就不會去打架、去酗酒。」也就是說,成績好,就是最好的情意教育。或者說,智育可以達到德育的效果。如此說,一味要學生讀好書,他們就會專心學問,於是就成為君子。也難怪,想起來,這不就是傳統的「科舉」的意念嗎?1970年代,筆者在筲箕灣辦學,就有家長上門,抗議他的女孩學習舞蹈:「不好好讀書,跳舞?」這樣的家長恐怕很少了。但是大多數人仍然會覺得,「學業」是主流,其他的都可有可無。君不見有些學校,到了中學最後一兩年,就再沒有體育、音樂,甚至不希望學生參加課外活動。
筆者的觀察,學生的情緒、態度、意識,固然會影響學生的課內學習;這方面假如處於負面的狀態,對學生很不利。但是在情意的學習,卻是另一個維度,超越學業,還有「讀好書」以外的目的。上周末另一位教育家楊東平,就根據OECD PISA的結果,說明中國在PISA測試的種種能力的「成就」很高,但是學生的自信、情緒卻比較低,而且憂慮比較高。他認為這是最大的隱憂。這就說明,「智育」與「德育」是兩個維度的事。(順便說明:PISA測試的,不是死記硬背的考試,而是測驗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PISA表現好,的確說明中國在學識方面,教育是成功的。)
學識充實,就不會成為壞蛋?
也就是說,學識好,也可以是情意低落;或者是很有學問,卻不懂得待人接物;極端的情況,非常聰明的人,也可以成為大壞蛋。因此,情意學習,可以是學習生態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本身是另類的學習。情意學習,不應該純粹為提高學業成績而服務。
這次的會,也有一位研究者,就是專門探索「德」與「智」的關係,覺得現在的學校,很容易把「智」放在中心,而「德」就能變成了邊緣;她的實驗,是把這個關係顛倒過來,把「德」放在前面。這使筆者想起年前,在語常會的一個研討會上,發言後遇到一位小學校長,他說:「你覺得不覺得,在小學最重要是德育,要是德育做好了,其他都容易就緒。」(大意,可惜當時沒有請教姓名)
「數碼素養」,就包括年輕人在社交平台、電子遊戲、虛擬社會裏面的種種情緒、態度、操守、價值觀。有講者說,這是環環相扣。
Sonia Linvingstone與陸慧英的發言,不約而同提出了數碼素養的內容,除了知識和技能性質的基本素養(digital literacy),很重要的是數碼公民意識(digital citizenship)。這就包括在從事數碼活動時的態度和責任感,也有關愛別人與保護自己的元素。年前,聽過青年協會與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有關青年人對「失實訊息」的態度。研究發現,如有未經證實的資訊,22.4%表示還是會轉發。「當收到一則新聞,起初以為屬實,轉發後才發覺是虛假時」,有21.8% 表示會「不予理會」。請想一想,這裏面所需要的學習,是多麼複雜、多麼深刻,又是多麼重要?而這裏面的學習,又與青年人的學識與能力,沒有多少關係。
迎接未來,就是掌握科技?
然而,就在這幾天筆者參加其他的會,幾乎所有不在學校工作的講者,對於教育的未來,都是聚焦科技與技能,或多或少認為對學生最大的挑戰,是科技的技術發展;或者是社會的多變莫測,因此學生要掌握更多的技能。
不妨看看,現在到處出現的情意學習,關注的是些什麼。輕易學習,大致包括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在內地暫時的統稱,有稱為社會情緒學習。在國外,分別還有positive education(正向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品格教育),mindfulness(靜觀),student well-being(學生福祉),wellness(身心健康),growth mindset(成長心態)等等,在香港都有它們的影響,都有衷心地在實行的學校。國際上,還有同統稱為transversal competencies,意指橫向能力,有別於豎向的科目。
這些活動,在香港的學校中如雨後春筍,名稱不同、出發點與切入點都不一樣,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不一樣,但是殊途而同歸,都是關注學生的「成長」,而不限於學識。也有人把這稱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是把人的成長,看成是一個總體的發展。下周再介紹這些情意學習的具體例子。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選舉競爭與合作統一 |
上一篇: | 非建制個別選區 突圍非天方夜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