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8日
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已過了一半,參選最踴躍的界別自然是議席最多、設有40席的選舉委員會戰場,暫時有39人報名。筆者近日聽聞三家本地電視台稍後都會舉辦立法會選舉論壇,但只聚焦地區直選及個別功能界別,現階段無意為選舉委員會擺擂台。
新一屆立法會分為三大板塊,以往各有35席的地方直選和功能界別,分別被削減至20席和30席,有40席的選委會界別肯定成為下月選戰,以至下屆議會的焦點。
據了解,各家電視台皆有見選委會界別參選人數眾多,假如舉辦選舉論壇,恐怕難以遵守《選舉活動指引》中,有關公平及平等對待所有候選人的規定,即是「如有一名候選人被邀請參加選舉論壇,所有在同一地方選區/選舉界別競逐的候選人亦應被邀請出席有關論壇」。
就算有人能完全遵守相關規定,要安排及處理好數十名候選人參與同一場論壇的浩瀚場面,同時又保持節目可觀性,並不容易。
事實上,為選委會界別選戰舉行論壇,還有一道難題待解決。雖說昔日地方直選五大選區中,譬如新界東或新界西,兩區都有20張或以上出戰名單,合共數十人同場較勁,但始終地方選區選戰,論壇話題既可圍繞全港性政策,也能聚焦當區議題,而且直選候選人可藉辯論表現爭取選民支持。同樣地,每個功能界別的候選人數目相對較少,論壇上能集中討論業界關注的問題,讓候選人發揮。然而,縱使選委會界別候選人可在論壇暢談對全港性議題的意見,惟若每名候選人發言一分鐘,假設有60人上陣,已需消耗一小時珍貴大氣電波。再者,選委會界別的選民是1448名選委,對於有關論壇,一般市民可能感覺不切身,影響收看意欲。
其實對一眾選委會界別參選人而言,出席選舉論壇的裨益有限,始終選舉改制後,他們並非面向全港公眾,與其花時間準備在論壇舌戰,倒不如把心力聯絡好1400多名選委更划算。所以,最近某親建制網媒就選委會界別舉辦論壇,多名候選人也表明不會出席。普羅市民若想了解這些在議會內佔最大板塊的議員質素如何,渠道確實有限,對大眾來說,未知孰好孰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國經濟改革──論氣候變化下的後德國模式(上) |
上一篇: | 拜登難得交出成績 中期選舉仍存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