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6日

劉璟

大監管時代的個人私隱保護

被外媒稱為「世界最嚴格私隱保護法之一」的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於周一(11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國內針對公民個人數據私隱保護的第一部法規。雖然此前兩年中國先後實行了《網絡安全法》和《數據安全法》兩部法規,但均更側重於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而非個人權益保護。因此,這部法律的實施,不可謂不意義重大。一向重視用戶私隱的蘋果,在新規實行前兩日就向所有中國用戶發出題為「Apple已為《個人信息保護法》做好準備」的電郵,趁機宣傳自身的私隱新政。

新法規與歐美接軌

在新規之下,公民對個人信息有了更多的控制權(譬如知情、決定、查閱、複製、更正、轉移、限制和刪除其個人數據),而企業則相對有了更多限制与義務——除了不得過度蒐集個人數據、事前告知、徵求同意、提供拒絕選擇外,企業在採用大數據營銷時不能針對個人特徵推送,且自動化决策不能成為不合理差別待遇的理由。

從內容上來看,這部《個人信息保護法》基本與歐美國家接軌,只是歐美法規在某些方面更為細緻。比如,作為科技企業聚集地的加州,先後在2019、2020年推出《加州消費者私隱保護法(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即CCPA)》和《加州私隱權法(California Privacy Rights Act,即CPRA)》兩部法規,將個人的私隱權利進一步擴展,其中包括消費者有權了解分析個人資料的自動化決策邏輯與演算過程、要求企業在將個人資訊傳輸給其他實體、拒絕販售或共享個人數據、拒絕定向推廣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仍在商業範疇內拓寬個人權利邊界,為國家機關留出不少例外條款。而私隱保護先行者的歐美則走得更遠,將政府行為亦納入監管:2019年,美國舊金山等多個州頒布禁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法案;今年4月,歐盟提出《人工智能草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原則上禁止使用包括面部識別在內的AI技術執法或社會信用評分;上月7日,歐洲議會又通過決議,呼籲全面禁止基於生物識別的大規模監控,對警方使用AI進行預測性警務活動亦進行嚴格限制。

各國紛紛出台法規加強個人私隱保護的背景,是各大科技巨頭的市值紛紛邁入萬億規模,和與此同時各國政府反壟斷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在中國,針對阿里巴巴、滴滴等互聯網企業的監管接連而來,已經讓其一年來的股價一蹶不振;雖然個人數據監管對各科技公司營收的影響仍未顯現,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公司以往濫用用戶數據無序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在歐美,私隱數據監管環境的改變,已開始改變整個科技行業的格局。這幾年,蘋果和谷歌兩大移動操作系統順勢而為開始推行私隱新政。

重塑數據邊界與規則

2020年初,谷歌(Google)宣布在兩年內逐步淘汰Chrome瀏覽器中的第三方cookie,限制跨網站追蹤。今年4月,蘋果在推出的iOS 14.5系統中引入「應用程序追蹤透明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功能,要求軟件在徵求用戶同意後才能蒐集數據。這些平台限制,對依賴線上廣告的社交媒體收入造成了很大打擊:根據廣告技術公司Lotame估計,在蘋果私隱新政後的兩季,Snap、Facebook、Twitter與YouTube這四家社交媒體將損失12%(即98.5億美元)的收入。10月22日,Snap發布盈利警告,指年底廣告收入表現將受蘋果私隱新政影響,股價當日應聲下跌25%。10月28日,深陷私隱醜聞泥淖的Facebook宣布公司改名Meta,轉而押注虛擬現實——元宇宙。

大監管時代下,誰是數據科技的受益者?可以預見的是,隨着同時作為消費者和公民的個人的私隱意識不斷覺醒,數據私隱使用的邊界與規則,也將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在不斷博弈與協商中得到重塑。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講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