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5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教育發展有哪些前沿?

前兩周談到香港學生人數下降而引起的種種。也提到危機可以變成契機,壞事可以變成好事。這絕對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在環境突變的時候,利用機會,做一些平常不容易做的事情;平常的事物,大家習慣了,要改變不容易。突變的情形出現,有些平常做的事情,無法做了;但卻因而騰出了空間,乘機做一些本來應該做、很想做而無法做的事情。事情就向前發展了。

但是本來應該做、很想做的是什麼?腦子裏面有嗎?腦子裏沒有願景和夢想,世界就是靜止的,「常態」是永遠的;因此出現任何突變,只看到負面;腦子就被危機充滿了,所想的就是盡快擺脫這個危機。這樣的話,即使是危機過去,又恢復了舊的常態,事情就沒有向前發展。

這也是筆者不斷反對「缺失模式」(Deficit Model)的原因。有些機構、有些領導,首先想到的是在現狀中尋找問題和缺點;甚至尋根問底,要找出「根源」(Root Cause);以為解決了缺點、克服了問題(problem),事情就會出現新局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用負面的態度看事情,覺得現狀是「錯的」、「壞的」,就會把現狀看成是改革的對象,很容易把本來很有價值的努力,隨便捨棄。

也因為如此,筆者覺得顧問公司常用的SWOT分析——優點、弱點、機會、挑戰,應該慎用。不是反對,而是如果沒有前瞻性的願景,沒有一個對未來的嚮往,不知道「想做什麼」,就不知道怎樣才算是「機會」,也不會感覺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挑戰」。這樣,對於「優點」、「缺點」,也不會有真正的認識。問題是,假如一所學校聘來一家顧問公司,假如學校的負責人沒有一個願景,顧問公司就只會按照自己的設想,作分析、提方案——顧問公司是不可能代替這學校,提出發展的願景,不會想像出這學校的未來。

沒有願景 只會倒退

上面囉囉嗦嗦,只是想提出一個問題:香港教育的下一步,希望如何?應該如何?可以如何?這就不是從現狀中可以自然衍生出來的,而是需要看透社會的發展,洞悉世情的變化,環顧教育發展的前沿,然後做出適合香港的願景;繼而是藍圖、策略、方案、實施、等等。目前面對學生人數的劇減,只有在這種前提下,才會把握契機,利用空間,讓香港教育因此走出「舊常態」,走進「新常態」。

剛好在這個周末,星期六、日,筆者與內地和香港新教育同行,會舉辦一個「世界教育前沿論壇」。由於疫情關係,是線上論壇。論壇的主題是:「新常態:教育有什麼前沿?」

筆者的設計,提出了四個前沿方面:

一、未來學校。本欄介紹過,OECD(經合組織),去年出版了一本書,Back to the Future: 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是講學校教育的四種情景。1.照舊延伸,基本不變,只是規模會不一樣,也許加點科技。2.教育外包,也就是香港人說的「外判」,學生的許多學習活動,可以由學校以外的、社會上的機構承擔;學校成為採購者。3.學習樞紐,學校變成學生學習的統籌者、設計者、鑑定者。4.隨地可學,也就是可以不靠學校了,就像飲食一樣。

概括來說,學校的圍牆開始崩潰。OECD雖然說是「未來」,其實現代生活裏,這四種情景已經共存。只不過下一步會向後面的方向轉移。書的主要作者Tracey Burns,也同意這種觀察。她將是這次論壇的主旨報告人之一。

「未來學校」,在內地討論甚多。本欄介紹過多次的「新教育實驗」(有5600多間學校參加)創始人朱永新,他的《未來學校》是內地最暢銷教育書之一。他將是這次論壇的開題主旨報告人。國家教育研究院的王素,主持了一個「未來學校」的研究和實驗項目,這次論壇也從各省請來了參與此計劃的學校代表。還有教育家楊東平,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創始人,也有不少地方的創新學校代表,組成一個分論壇。

學生學習 生態在變

二、學習生態。這是基於另一本書How People Learn II:Learners,Contexts and Cultures,是美國三個大的學術機構聯合出版的。《人是怎樣學習的》,是一本權威性的著作,第一集,主要是講腦與學習的關係,1996年和2000年出版過兩版,幾乎是念教育的學生必讀。這次是第二集,概括來說,是講學習的條件、環境與生態。馬上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這次主要作者Barbara Means會作主旨報告。負責翻譯中文版的華東師大鄭太年教授,將會主持一個分論壇,也請來了各地在嘗試、實踐的學校代表。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最近推廣的PBL(項目化學習)。

三、情意學習。本欄數次介紹過,現在全球各地出現如雨後春筍的各類非智力範疇的學習。香港更是非常蓬勃:社會與情緒學習、學生福祉(well-being)、正向學習、成長心態(Grwoth Mindset)、善意溝通、品格教育、靜觀(mindfulness)、無法盡數,簡稱情意學習。這次也請了港大李湄珍教授,講這方面的腦科學基礎。北京師範大學的淘沙教授,也是專注研究這個方面,她組織了一個分論壇,邀請了在全國各地從事這方面的專家。也會有香港的分論壇,介紹不同學校的不同情景,也介紹不同層次的社會參與(從馬會到兩位青年的NGO)。OECD最近又發表了關於學生學習中的情意因素,會上也會有介紹。

四、數碼素養。Digital Citizenship,由於人們都生活在實體與虛擬交叉的兩個社會,這個議題也是全球的熱點。港大的陸慧英教授會介紹她在疫情停課當中做的大規模研究。她也會介紹在國際上對這個問題頗為活躍的Sonia Livingstone,在會上作主旨報告。這包括學生對於數碼技術的掌握,但更重要是他們在虛擬社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但也要學會自處,學會保護自己。

掌握契機 進入未來

筆者在介紹這個會的時候說,這個會是打開幾個前沿的窗口,讓我們可以看到教育發展的一些方向。不難發覺,上述這幾個方面,其實是互相滲透,環環相扣的。學校,在可見的將來,仍然是學習的主要環境,深深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生態。而外部條件以外,學生自己的情緒與態度,也在深深地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在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以上種種在實體與虛擬交叉的社會裏,又會遇到全新的情景與挑戰。教育的工作,已經變得非常複雜;但是讓下一代健康地生活在新常態裏面,又是工作者無可推卸的使命。

但是這幾個方面又滙集到一個主線索:學生學習的自主空間、自控餘地,必將愈來愈大。教育的工作變得複雜,是因為傳統的學校,把一切都簡化了——目標(分數)、內容(課程)、過程(整班活動)、考量(標準化考試)……都盡量劃一。總的趨勢,每一名學生,必然會需要有更多的機會與交往。劃一的、簡化的形態,整個教育體系已經開始頂受不住——只要看看教師「只有上班、沒有下班」的生活,就知道學校的負荷。但又明知還有許多沒有做到的事——只要看看弱勢家庭的學生、特殊需要兒童的境況,就知道教師的人員配備、教師的專門技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楊東平教授的主旨演講,題目是「中國教育的下一步!」對筆者很有啟發。看了聽了這許多前沿的研究、理念、嘗試、實踐,回到香港,想一想:我們的教育,下一步會是怎樣?也就是應該有一個願景。就會明白,斤斤計較於過時的規格、資源的盈缺,只會讓香港的教育停滯,甚至倒退。

周末論壇信息

https://mp.weixin.qq.com/s/Qpsr2W9PMnDB_rsMlz2_Gw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