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0月29日

李子衝 觀潮篇

加大供應解醫生荒

香港醫生荒,鬧了幾十年,早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社會有感於醫生不足,提出開設第二間醫學院,當時只有香港大學醫學院;1974年在立法局通過在中文大學成立一間新醫學院的提議,結果在1981年落成,四十年後的今日,醫生依然不足。

醫生是否足夠乃一個很難說明的問題,每人看醫生的標準不同,收費和等候時間都影響就診意欲,只有用數字去窺探一下。政府資料:2020年12月,本港有15298名註冊醫生,以700多萬人口計算,每1000人有兩名醫生;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日本、新加坡2.5名,美國2.6名,英國3名,澳洲3.8名。另外根據推斷,已計算本地醫科畢業生,2030年和2040年,將會欠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

至於公營醫療專科的等候時間更加令人擔心,雖然醫管局按照承諾,把緊急和次緊急的個案維持在兩星期和八星期,但是一般個案等候時間則長達31至133星期不等,最長的專科等候要兩年半;病情一旦變化,未知道能否等得及覆診!這個可能不單是醫生短缺的問題,隨着香港人口老化,資源以及編制是否趕上,應付新時代?

公私營醫療資源傾斜

有意見認為,公營醫療人手短缺並不是醫生不足,而是公私營醫療資源傾斜,實際上現在少於一半的註冊醫生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照顧九成香港市民,私家醫生數量多於一半,只服務一成市民,造成公營醫療壓力,令到系統瀕臨崩潰,醫護怨聲載道,病人望穿秋水。這是一個自由市場,自由選擇,服務跟資源走動的問題,並非一招半式可以解決。

立法會剛剛通過輸入外地醫生法例,容許指定認可海外醫學院畢業生,免試來港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5年後,取得特別註冊資格,本地執業,增加短期供應;長遠而言,加速本地培訓,規劃上,對醫療服務提供更多資源,才有機會改善,不如讓我們檢視一下本港醫生的培訓情況。

香港目前有兩間大學培訓醫生,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1994年至2014年20年間,畢業生的總數在200至300人,2016年才超過400人,並計劃在2024年超過500人,數字實在偏低。不計流失,若果要追及日本,或者新加坡每一千人2.5名醫生,我們還欠上3000至4000名。醫生的訓練時間很長,一般6年加一年實習,起碼25歲才能夠穿上白袍,當一位註冊醫生。

應增至年培訓1000名

事業上,這是一個開始,因為無論你在醫管局或者衞生署工作,都要求取得專科資格,私家執業更加不在話下,普通科亦是一門專科。獲取專業資歷最少6年,換句話說,培養一名專業醫生最短都要13年,一門十分嚴緊的專業。因此我們應該大量投放資源,為社會建立優質的醫療網。要到2024年,我們每年才有500多個醫科畢業生,實在太少,目標要提升至每年1000名,因為加大供應,同時可以改善公私營醫生傾斜現象。

醫療服務隨着科技發展愈來愈昂貴,一般市民難以負擔私營收費,迫於現實,只能在公營系統癡癡地等。另一方面,公私營醫生的收入有很大差距,在資本主義社會,公營醫生流失到私營服務是很自然的,政府只能加大供應,填補公營系統不足。

當然調整公營醫生的收入亦應該雙線並行,供應增加之後,私營市場有機會出現飽和,可以降低私營市場的收費,吸引一些收入較佳的人士轉向,減低公營醫療壓力;甚或部分業績不佳的私家醫生重投公營懷抱,改善傾斜。

在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應該重新考慮「強醫金」。

時事評論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