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新學年開始,近日都發生多宗學生墮樓及自殺的事件,情況令人感到憂慮。很多時候,學校壓力被視為罪魁禍首,然而,自殺的原因鮮有是單一的。根據2016年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報告,在38宗中小學生自殺個案中,有97%是多過一項關注範疇,而關係問題有87%,其次是學業適應 58%。隨着時間演變,多種因素都會影響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儘管有時自殺只是一時衝動,但如果不是有前置因素及自殺的方法,它們不可能發生。
體育課增添幸福感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自殺的情況和原因,我們使用 4P-BPS 模型來識別影響一個人精神健康和自殺風險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因素【附表】。通常,當我們聽到自殺事件時,注意力會集中在個人的特質和直接環境上,但時間和環境因素也有影響,不穩定的大環境與個人的壓力和應對能力有關。
例如,在新冠肺炎期間,父母的工作不穩定和學校教職員的不安感和焦慮,可能會轉移到他們照顧的兒童和青少年身上,尤其是資源匱乏的一群更受影響。在長時間停課和縮短上課時間後,學生面對的學習和情緒問題可能未能有效及適時處理。學校當然正盡其所能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受影響,但有時卻忽略了學生的情緒健康。隨着新學年開始,各方對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期望尤為明顯。這時,如果不照顧學生的精神健康,原本已經脆弱的人會較容易感到痛苦和無法應對種種困擾。自殺心理學的研究指出,這種既不能還擊亦不能逃脫的狀態,與自殺念頭的出現息息相關。以下我們分享一些有效培訓和及早干預的方法,包括學校的體育課和音樂如何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
自9月以來,一位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一直密切關注小六學生的上課情況,因為他們正經歷中學入學考試和準備面試的高峰期──這是一個非常緊張的時期,尤其對於那些在學業上苦苦掙扎的學生。情況好的時候,他的學生會平靜及投入地完成大部分課堂;但情況不好時,學生會不停聊天、發脾氣、尖叫,甚至打架,訓導和輔導措施便無可避免。
然而,在非常糟糕的一天後,發生了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件:在剛上完40分鐘的體育課後,準備開始英文課。學生進課室時滿頭大汗,一臉疲憊,可是幾分鐘後,他們變得炯炯有神及專注。在整個課堂中,他們在 C.S. 路易斯的《獅子、女巫和魔衣櫥》的討論中,提出了很好的內容,並給了想像力豐富的回答。他將這種轉變歸因於運動,他發現運動之後,對幫助多動症以至一般學生在上課時能集中注意力特別有效。
其實,運動對於大腦健康、認知和情感功能,以及情緒的調節至關重要,這些在預防(相對於維持)自殺念頭和行為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在過去兩年,因疫情影響,體育課堂顯著減少;同樣地,我們的研究發現,在學生的精神健康計劃中,生理部分經常被忽視。
該老師的觀察提醒我們,學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在學校上體育課以改善精神健康。雖然體育和學業發展看似有所衝突,但學生在發展體育之餘,也不會為學業帶來壞影響,因為良好的精神健康是學術成就的基本要素。
音樂創造「第三空間」供休息
音樂也是促進學生精神健康的另一個主要途徑。在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帶領下,學校和音樂治療師透過音樂在校園裏創造了一個「第三空間」,讓有自殺風險的學生可以得到休息、資源和友伴,在不受批判的情況下一起探索內心的掙扎。
結果令人鼓舞──參與的每一個學生的負面情緒都減少了,他們特別享受在這個空間裏可以隨心所欲地遊玩或表達自己所想,而不是按照其他人的要求去做。
從這些課堂中,我們了解到那些最脆弱的學生在家庭或學校生活遇到困難時感到無能為力,也求助無援,當無法用語言表達時,音樂便成為一個工具,讓他們可以與自己的感受連結,並在有類似經歷的朋輩陪伴下,將那些感受表達出來。
重要的是,音樂治療小組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聯繫,以及對學校的歸屬感,這被定義為「學生在學校社會環境中感到被他人接納、尊重、包容和支持的程度」(Goodenow and Grady, 1993)。研究顯示,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與他們減少缺席和輟學,以及改善精神健康、學習動機和學業成績有關。
雖然事實證明音樂治療有效改善高危學生的精神健康,但他們只屬於學校群體的一小部分。實際上,全校性「音樂促進精神健康」計劃在學校的發展潛力很大。本中心正在研究如何協助老師將這些元素融入課堂和日常活動中,從而為青少年創造更多空間,讓他們在校園裏學習時得到支援和復元,而不是難以忍受的困擾和孤獨感。
追求學術毋須犧牲體藝活動
學校和家長需要認識和明白到,運動和音樂的培訓和學習,都可以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追求學術成就也不用犧牲學生參與藝術和體育的時間。只要作出適當的安排,研究和事實可證明體藝活動為更有效的學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營養和能量。
王靈宇博士專門研究音樂對精神健康和幸福感的影響;葉兆輝教授是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註:Goodenow, C., and K. E. Grady. 1993. "The Relationship of School Belonging and Friends' Values to Academic Motivation among Urban Adolescent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2: 60–71.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共六中全會 涉及一號評價 |
上一篇: | 輸入海外醫生 打破惡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