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8月31日

貝立棠 文化論政

推廣普及體育須做好歷史紀錄

香港代表隊於東京奧運歷史性勇奪一金兩銀三銅,令一股體育熱潮席捲全城,連帶正在進行的東京殘奧亦備受關注。在國際大賽上,運動員已拚盡全力,但要推廣普及體育,除了需要一班落場爭取榮耀的體壇健將,同時亦需要一班「文官」,如管理人員、醫護團隊的通力合作。我這次希望資料用家的角度,討論當中一個很容易被遺忘的一環──體育界的歷史記錄工作。

歷史時刻無處尋找

在東奧期間,我寫了數篇香港體育史的稿件。香港史上第一面奧運獎牌來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滑浪風帆選手李麗珊,這像是市民大眾之間的常識。可是,究竟誰是首位替香港出戰奧運的運動員?這個屬於香港體壇的重要時刻,卻變成了體育迷、歷史迷的「冷知識」,答案是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的香港游泳選手張乾文、蒙帝路、郭錦娥和施伊架,其中據說張乾文當年有「太平山飛魚」之稱,是唯一殺入當屆準決賽的香港泳手了,其後亦都出戰了1956年墨爾本和1960年羅馬的奧運會。

當我重新考掘這段歷史時,才發現有關的官方記錄工作,確實十分不足。例如港協暨奧委會的官方網站,會有「獎牌榜」的分頁,羅列了1954年馬尼拉亞運以來,所有在國際綜合運動會奪牌選手的名字,可是就沒有他們決賽的成績;而該網站的圖像資料庫也僅始於2002年釜山亞運會,照片數量亦都不多。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的香港游泳代表隊,即使沒有奪得任何獎牌,但卻為香港體育史寫下重要一頁;然而,在沒有官方公開備檔的情況下,其事蹟乃至最基本的名字,就很容易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不過慶幸地,有一些個人、傳媒和民間組織填補了這個空隙。例如,港協暨奧委會前義務秘書長彭冲在2019年出版的《走過香港奧運路》,為香港奧運史提供一個很好的入門簡要。

傳媒方面,《南華早報》在上屆里約奧運的時候,就整合過自家在1952年時刊登的舊報紙,協助重構了運動員前赴赫爾辛基時的小細節,例如代表團的香港手信、坐長途機的經過。而網媒「體路」亦在去年東奧停擺之時,熱心地整理1952年香港奧運代表隊的各項比賽數據,令讀者了解到當年港隊選手的競賽水平。

官方可扮演的角色

傳媒和民間固然有其發揮作用的空間,可以透過國際奧委會網站、舊報紙、口述歷史等方式,拼湊出香港的體育史。然而,政府以及其直接資助的組織,如港協暨奧委會、各大體育總會、香港體育學院等等,始終是最大的「檔案管理者」(recordkeeper),有更多責任善用手上的資源。再以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作例子,我當時四處搜尋,都難以找到當時運動員的高清肖像,有次誤打誤撞下,卻發現到香港電台的《走進奧運》節目,可以找到當時高清照片。

我相信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香港代表團的照片,並非個別例子,其實亦有很多珍貴歷史材料散落在各個公共部門之中,只是尚欠一個小型的研究計劃,把之一一整合,然後以資料庫形式呈現出來。我們可以美國做參照,當地很多體育總會如冰球和籃球,會各自經營自己歷史資料庫,列出各屆奧運入選成員、比賽數據和個人資料。而民間方面,亦有「奧運數據庫」(Olympian Database),簡略記錄了各屆奧運,各個項目的比賽數據。

歷史記錄的意義

我覺得港協暨奧委會的網站,已經立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可以在此之上,繼續深化現有資料。另外還可以撥款形式,支持學者進行有關的歷史研究,尤其是口述歷史工作有迫切性。我之前做有關1972年慕尼黑奧運資料搜集時,才得悉香港代表團亦曾被捲入慕尼黑慘案。

現在大眾能還原到當時片段,實有賴代表團團長沙理士和泳手王敏超接受媒體訪問道出事件。可惜沙理士已經在去年仙遊,隨着很多體壇早年重量級人物慢慢年華老去,相關口述歷史工作要盡快進行。

在歐美,體育史已經成為了一門小學科,得到更多重視,亦發展出多本的學術期刊。只有做好檔案庫存,建立完整數據庫,才可讓學者進行歷史、社會科學、或者體育科學的研究。亦只有完備的歷史記錄,才能構成到一套完整的香港體育史。當傳媒、大眾市民輕易找到資料,記憶才可以傳承下去;對社會而言,這不單能推動普及體育文化,也是集體回憶的一部分;對於為香港付出了120%努力的運動健兒,讓他們歷史留名,是對他們的一份認同和尊重。

一個地方的體育文化興盛與否,除了獎牌數目,如何看待體育歷史亦是一個指標。英國曼徹斯特有國家足球博物館、聖安德魯斯有世界高爾夫博物館,而澳洲亦有墨爾本國家體育博物館。早在1971年,美國就有熱心人成立了國際體育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s Museums),推動全球體育歷史保育工作。而人口與香港相近的新加坡,雖然不是奧運獎牌大國,但早在1983年就成立了新加坡體育博物館。香港還要付出更多的資源和努力,才可以追趕世界列強。

作者就讀倫敦大學學院資訊系,在本地大學社科學院進行研究工作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