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
香港的房屋建設發展了大半世紀,經歷了不同時期的住房倡議,由「十年建屋」、「八萬五」到「明日大嶼」,居住仍然是香港揮之不去的老問題。近日「劏房」、「籠屋」的情況更令中央政府揪心,決心解決香港住房問題成為政府上下當務之急。雖然最近研究推出的「劏房租務管制」或可緩和劏房戶的經濟壓力,但要解決住房的基本矛盾,筆者認為必須回到初衷,即「安居、樂業」的基礎上。
建貨櫃組合屋青年居所
回顧早期公共房屋的發展經驗,是先「安居」後「樂業」,很多家庭因着安穩的居住環境而得以發展大小不同的事業,因而創造了香港多元繁榮的經濟奇蹟。
今天反過來房地產成了累積財富的工具,導致產業單一化,在社會下游的草根族為求兩餐一宿,衍生了躋身劏房的「在職貧窮」現象,而當中不乏剛投身社會的年輕人,他們為了方便工作落戶「劏房」,本想節衣宿食圓其置業夢想,但長期生活在狹隘的起居環境下,眼望樓價早已脫韁飛升,又談何「安居」,更遑論「樂業」呢?
有見及此,筆者早前以香港發展研究基金的名義,要「做幾件看得見、摸得到的實事」,倡議策略地沿香港、深圳、東莞西岸,按短、中、長期的發展步驟提供青年住房,同時誘導他們根據起步點、路線圖及落腳點進入大灣區發揮所長,擴闊創業土壤。
短期發展階段,以一年時間配合現時發展局力推的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先在葵涌貨櫃碼頭閒置地段組裝約5000貨櫃組合屋,形成既實用又具特色的過渡性青年居所,鼓勵年輕人共同構建文創基地。而另一短期發展選址在屯門內河碼頭,利用現時低使用率的碼頭水岸,以「水上組合屋」形成於躉船上組成多層水陸社區,既可省卻製造土地的等候時間,即時解決部分居住問題,另一方面則賦予青年人共同協作機會,凝聚創意人才,增強他們創業信心。
東莞交椅灣設「小灣區」
在中期發展方面,以三年為期,由深港兩地政府共同開拓位於河套區內綠色科技園區,從深港兩地引進青年人才進駐,通過互通互流的機制,結合人才公寓及綠色產業形成青年生活、生態、創業及科研社區,兼具環境與科技發展實踐,並提供五千個就業機會及一萬個住宅單位。而另一中期策略則位於深圳前海新區,在已發展的硬件建設上加強創新金融、管理服務等行業,並在相對獨立的臨海地段建立人才公寓及實踐基地,以港式管理讓香港年輕人更容易適應內地情況及開拓個人事業。
至於長期發展方面,以十年時間分前、中、後三期,沿西岸推展,以東莞交椅灣為中心,利用東莞現有生產基建,升級為結合知識、創新的新型經濟區,提供合共30萬個居住單位及20萬個就業機會的「小灣區」,成為沿西岸延伸的新型青年創業重地。
在「共構西岸」的倡議中,其關鍵是以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將現時住房難題與青年發展互相配合;同時利用閒置及待發展土地成立青年村,有些是以文藝創意為主,有些是以生態科技及創新金融、升級產業為題的分階段拓展。由過渡性房屋,到人才公寓,再到「小灣區」新市鎮,藉「西岸創科走廊」的概念,希望借助「先安居、後樂業」的香港發展經驗,利用當代的建築技法,以及靈活的規劃和土地安排,盡快在短時間內完成第一階段,讓年輕人能在「看得見、摸得到」的青年村內建立互相砥礪的創業社群。
受惠於近年完成的「一小時生活圈」的交通基礎建設,以上「西岸」倡議在策略上環環相扣,按部就班地由「先安居」的條件提供,賦予年輕人「後樂業」的希望,從而解構「在職貧窮」的迷思,重構青年人投身社會建立自信的途徑,扭轉過往由發展商主導的「先置業、後安居」的房產思維,釋放年輕人勇於嘗試、敢於創新的潛能,共同構建屬於年輕人的未來。只要我們相信社會能給一方土壤,年輕人定能闖出一片天地。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文章只代表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建築師學會立場。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A much-needed wake-up call |
上一篇: | 史學家余英時 知識人自由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