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7月7日

李道

一個疫情 兩種輿情

分道揚鑣乃近年熱門詞,多針對中西政經而言;在疫情方面,東西方亦見分道揚鑣,所指不限確診及打針情況,也包括了輿情風向及價值取向等。單以最近兩宗新聞為例,便可看出地球兩邊的重大分別。

東京奧運vs歐國盃 誰危險?

東京奧運定於本月23日揭幕,全球各地金睛火眼聚焦日本,既關注這場體壇盛事能否順利舉行,亦質疑活動會否助長疫情擴散,甚而形容這是日本政府的政經豪賭。然而,查地球的另一面,也有另一項大型賽事正在進行,所指的是歐洲國家盃足球賽,惟離奇的是,坊間卻鮮見類似批評,即使球場內舉目皆是觀眾,甚至已明顯推高了區內疫情。

首先,當外界高度關注以至高度非議,東京奧運可能容納觀眾,即使上限人數擬訂於一萬人;另一邊廂,歐國盃的11個主辦城市皆准球迷入場,而在倫敦上演的準決賽和決賽,人數上限更放寬至75%或6萬人。眾所周知,英國最近再爆疫情,Delta病毒正以每半個月翻一倍的速度擴散,連日來每天確診宗數超過2萬,即每百萬人口的日均確診量高逾300人;至於日本,每日確診量則已持續向下,由5月上旬最高約7700人,大減至最近7天日均僅1500人,即每百萬人口的日均確診量僅約12人,即比英國低96%之多!

雖然,英國疫苗接種率較日本高,前者已打第一針的人口比例超過67.5%,打齊兩針的亦約有50%,反觀後者則分別僅得20%和10%左右;惟無論如何,英國疫情比日本嚴峻,以及英國比日本更加危險,不論對運動員抑或觀眾皆然,相信是個不爭判斷。那麼,為何世人只拿放大鏡批判東京奧運,卻不擔心歐國盃及英國疫情?

此外,當東京奧運迎來了首位確診運動員,他是來自烏干達代表團的教練,國際媒體馬上作大篇幅報道,及後也跟進報道再錄多人確診;另一邊廂,歐國盃同樣接二連三傳出職球員確診消息,包括斯洛伐克兩名成員、克羅地亞一名球員,以及一名車路士的蘇格蘭球員。

不過,環顧各地傳媒,相關新聞卻非見諸國際版,而是放在體育版處理,關注焦點且是該蘇格蘭球員如何不合理地禍連兩位英格蘭球員,導致後兩者不公平地被迫停賽接受隔離……難道說,唯有東京奧運不利於公共健康,歐國盃則不會構成健康風險,繼而僅僅帶來輸波或出局的風險?肯定不是吧!事實上,有2000名芬蘭球迷到俄羅斯觀賽,結果竟有300人染疫回國;而蘇格蘭單日一度更錄得近2000名球迷確診,其中約1300名便到過倫敦現場觀賽。

英國疫情之所以回升,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進入淘汰賽階段的歐國盃很大程度是一大助燃劑。英國對歐國盃海外觀眾的入境限制寬鬆,僅須持有出發前三天內的陰性檢測結果,沒有要求必須接種疫苗,其中來自「綠色名單」地區者更完全毋須隔離檢疫,來自「黃色名單」的則只須隔離檢疫10天而非14天──隨着不少港人近月赴英,大家皆知所謂隔離檢疫有多「寬鬆」,幾乎只靠「自律」。

日本呢?前文提到的多宗輸入確診個案,都在隔離檢疫階段就檢測出來;換言之,病毒不虞流入社區,日方後來還進一步要求,所有入境運動員要每天接受檢測,就連上頒獎台都不能除下口罩等,規定無疑比歐國盃嚴格得多。

可見,在背景疫情與抗疫執行等方面,歐國盃的播毒風險肯定比東京奧運為高,惟在傳媒的偏頗引導下,後者則似乎才更恐怖、更值世人關注。這豈不是雙重標準?進一步而言,於此基礎上,日本民眾對奧運表現抗拒,誠屬理所當然之事,這同時解釋了,為何歐洲民眾鮮見不滿歐國盃,甚至全程投入比賽熱情當中。即使英國疫情惡化至今日地步,英國首相約翰遜不單毋須面對叫停歐國盃在倫敦上演的呼聲,當局最近還重申如期在本月中鬆綁社交距離限制,這在英格蘭晉級及奪冠機會上升,以及不時爆出反防疫示威的背景下似乎更難逆轉;反觀日本首相菅義偉及整個奧運團隊,則一直備受國內外的龐大壓力……疫情下輿情的分道揚鑣,乃至如此,這亦充分突顯了輿論對議題制定及塑造價值觀的力量。

針後亡魂 有沒有與知不知

東京奧運與歐國盃的比較,只是分道揚鑣的例子之一,另外圍繞疫苗的新聞,也盡見東西之間的分野。

阿斯利康疫苗可能導致血栓,早非新聞;德國研究且已找出,疫苗刺激產生的棘蛋白是血栓元兇。最新消息進一步透露,血栓問題或較此前想像中嚴重──以施打阿斯利康疫苗為主的台灣,短短十日內居然錄得逾百人在接種後死亡,截至6月底接種180萬劑疫苗已死了240人,消息理應震驚全球。當然,死亡個案未必與疫苗有直接因果關係(causation),而可能僅是巧合(coincidence)罷了,這在香港亦有廣泛討論;問題是,累計接種劑次高約7300萬的英國,為何卻鮮有傳出類似報道?

試問各位讀者,可知當地有多少人在打針後死亡?台灣跟香港相似,不管有否因果關係,一旦出現針後亡魂,傳媒都會立刻大肆報道;以英國接種劑次如斯之高,要說沒有針後亡魂──不論是因果抑或是巧合的死亡個案──實是天方夜譚,以台灣比例看恐怕應成千上萬計。只是,有沒有與知不知,絕對是兩碼子事。

其實,英國亦有類似統計,不過傳媒卻不太熱中報道出來。查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每周都會公布有關新冠肺炎疫苗的「黃牌報告」的研究和分析,每份報告洋洋約7000字。報告共分四大部分,絕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解說「黃牌報告」機制如何記錄疫苗使用及其副作用狀況等,至於最重要的有關針後亡魂的數據,則是遲至全文最後總結部分的尾二段落才作揭盅:官方統計指出,截至6月16日,共錄得904宗在接種阿斯利康疫苗後短時間內死亡個案;至於復必泰、莫德納則分別為425宗和5宗,未明疫苗品牌的則為22宗,所涉描述只佔不足50字;報告緊接還強調,大多數死亡個案均為長者或長期病患,亦指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後死亡較多跟其接種量較高相關,並提醒數據未必反映疫苗與死亡存有聯繫。

輿論對此數據關注較少,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報告很好地將此「藏起來」。一是把最重要的訊息放在最不起眼的位置發布,包括沒有放在「懶人包」的摘要之中,亦未有用其他字體或顏色特別標示出來;單是查找相關資料,筆者已花了不少時間。二是數據呈現的方式,相對報告共有6個圖表,分別強調了疫苗接種量如何之高,以及一般不良反應有多普遍、血栓致死個案份屬少數等,卻沒一個是表列多少人在針後死亡。

其中,由於不良個案數量極多,單計阿斯利康疫苗已有近20萬宗,人們難免容易等閒視之;情況有如香港對精神病患者的定義變得寬鬆,每間中小學幾乎都有數十甚至上百學生「有病」,過往對精神病的歧視問題便因而大大沖淡了。至於血栓個案方面,報告雖表列共錄389宗,當中68人死亡;但對比上述各支疫苗的針後亡魂總涉1356人,相關表列則只相當於5%,故死亡問題也被大幅淡化──事實上,報告亦吝嗇地沒有提供所有針後亡魂的總和,須由筆者自行手動將各疫苗的數字加起來。

最重要是,報告肯定了血栓致死的數據,卻將其餘關係不明的死亡總數區分出來,沒有合在一起計算;換言之,除非獲得當局確認疫苗與死亡的關聯,否則數字就會用上述較含糊的方法呈現。而且,究竟針後亡魂的定義為何,尤其所謂「短時間內死亡」的時間有多短,是否指一日內、幾日內、還是一個月內,報告亦無解釋。

英國疫苗接種率之所以那麼高,人們不那麼擔心安全性問題無疑是一大主因。或問:英國疫苗那麼普及,為何仍會爆發疫情?因今輪確診的主要集中青年一群,這個群組普遍未受疫苗保護,查當地40歲以下的接種率僅約30%,而75歲以上的則超過90%。顯然,這又是跟香港的一大不同:我們的長者及長期病患都頗擔心副作用,但彼方則幾乎完全不當一回事──與其說是基於不懼,不如說是因為上述輿情而「不惑」……

疫苗政治是rule by transparency?

透明度固然是回應「疫苗猶豫」的有效工具,正如民主制度有助確保公眾對政權的信任;然而,由透明度到民主,當中皆暗藏一些操縱空間,不明所以就盲目照搬,只知其表不知其裏,結果很可能出事。

西方到底有多民主,或更準確言是否絕對民主,以政治手腕高超見稱的英國,近年正好作了一系列示範。以公投為例,豈不應該被視為直接民主的最高體現?哪個民主支持者夠膽公然反對?然而,英揆約翰遜就斷然否定了蘇格蘭的獨立公投,不論其所屬的執政保守黨乃至英國普遍輿論,皆同樣沒怎非議他的決定。至於前首相卡梅倫,他放行了脫歐公投(及蘇獨公投),外界則批評此屬「政治豪賭」,潛藏訊息是他不應打開公投這個潘朵拉盒子,而非嘉許他體現了民主、順從了民意云云。

這就是民主的操作性,在西方眼中民主誠非那麼絕對及具凌駕性。然則,於疫苗透明度的操作上,觀乎英方做法,究竟所謂透明(transparency)又是否等同完全透明?抑或是,透明不過是種可操作手段,藉以鼓勵民眾廣泛接種?眾所周知,rule of law(依法而治)跟rule by law(用法管治)之間的區別,後者更多視法律作為己所用的工具──同一道理,能否及應否套到「疫苗政治」的「rule by transparency」?

這是一個重視真相的年代,也是一個假新聞愈來愈多的年代。真相為何重要?因為保證了憑此作出的決定理該正確。在民主制度裏,倘選民被假新聞所誤,難免會投錯票、選錯人;在決定是否接種疫苗時,也應建基於準確的資訊。若疫苗不安全或無效用,則廣泛接種多少會害了民眾、害了社會;正確做法,不是透過輿情愚民,而是積極研發或引入更佳疫苗。假如一個地方不是那麼安全,市面卻被「安全假象」所騙,大家的抗疫意識因而鬆懈了,包括沒有常戴口罩,甚至居然寬鬆地舉辦大型活動,病毒肯定容易廣泛散播。

驕兵必敗的道理,不單華人、東方人要懂,西方人同樣要懂,關鍵是不要作錯決定,包括因錯誤資訊而錯估形勢。這非但適用於疫情管控,也適用於其他方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