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6月5日

丁望 思維漫步

急來三孩政策 躺平族未想娃

急促而來的三孩政策,是放寬生育限制、應對出生率下降的好事。但是,不少適齡(20至35歲)生育者表示,生一娃或二娃都還未想好,想不到三孩;躺平族(或稱躺平人)則說,月光人(工資月月光)討不起老婆,還想不到生娃。

躺平懶洋洋 生育不起勁

躺平或躺平族,是5月突然紅起來的網絡術語。本欄的解讀是:泛指懶洋洋、不起勁的族群。其人生觀,與老一代的「奮鬥派」大異其趣:不介入,不作為亦無可作為,也不胡鬧(三不);過低慾望、低消費、低流動(三低)的簡樸生活;有人提出「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四不)。這是面對社會壓力、激烈博弈的自我減壓,尋求相對比較平靜的自我空間。

新一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千禧年代出生)是適齡生育者,而躺平的理念在這一代流傳,兩者互有影響。適齡生育者未必是躺平族,少生娃或不生娃的取向卻與躺平族相似。

據官方通訊社的抽樣調查(5月底),對於「三孩生育政策來了你準備好了嗎?」的提問,2.6萬答卷中有2.4萬選「完全不考慮(三孩)」,佔92%;很少人選擇「準備好了、迫不及待」,或「已提上日程」(美國之音6月1日引新浪微博數據)。調查結果大出「官意」之料,微博數據很快被刪除。

5月31日,北京體制內的《新京報》,發表的調查報道沒有問卷數據,但受訪者的回答多半說不打算生二胎,有的說「養一個都難,養二個壓力更大」。

成本太沉重 生育意欲低

5月31日,國務院衞生健康委員會發言人提供生育意願下降趨勢的數據:登記結婚數,從2013年超過1300萬對,下降至2020年的略過800萬對,降幅40%;在適齡生育群中,1990年後的期待生育數是1.66。2020年的實際平均生育數是1.3,2021年或以後仍有下降的可能。

據聯合國的數據,總和生育率(TFR, total fertility rate)下降,是大多數國家及地區(特別是人均GDP較高的發達國家)的人口趨勢,最低的南韓只有1.1,台灣、新加坡、香港都有接近或跌破1.1之勢,官方「刺激生育」的難度會加大。

在北上廣深人口密集城市,不管是躺平族還是普通的育齡婦女,都沒有刻意疏離官方的人口政策。對三個孩子的「政策生育率」偏冷,主要是經濟的因素。

2014年,官方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夫婦中之一係獨生可生二孩),出生率上升;2016年出台「全面二孩」政策,生育率亦略有提升;但後來是持續下降之勢。2021年的總和生育率,可能降至1.1上下,與「政策生育率」3.0相差太大。

差距大的背後,是經濟負擔的壓力太大。衞健委透露:「全面二孩」政策後,許多人「想生不敢生」,涉及三大原因:「經濟負擔重」75%,「沒人帶孩子」43%,「女職工育後工資下降」34%(《人民日報》6月1日2版,澎湃網6.1,11:42)。

所謂經濟負擔重,本欄5月15日文歸納為三大成本(婚嫁成本、養育成本、教育成本)太高。

《新京報》的調查報道,引述受訪者的感受:二孩政策出台後,「也想再要一個,但條件不允許……養孩子太費錢,400塊錢一罐的奶粉,兩星期得吃三罐。」

《新京報》引述北大人口專家的談話:「一些政策之所以最終低於預期……與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有關。大家認為生不起、養不起。所以開放生育政策……要把配套措施做好。」

平民難負擔 富人多生娃

「開放二孩」時,官方有配套措施出台;這次的三孩政策,也即將出台配套措施,都寄以「催谷生育」的期望。但是,有的項目未必顧及民眾之所急,有的或因地方官執行不力而「空轉」,無法達致「政策落地」之效。

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後,用戶戒心很大,透過香港購入外國(荷蘭、澳洲)奶粉,費錢費時。官方如下決心確保奶粉安全,提供價格廉宜、民眾接受的嬰童奶粉,將大大減低用戶負擔,或有利實現「政策生育率」。

再如,託嬰服務和幼兒教育,也是急民眾之急的「項目」。據衞健委數據,0至3歲入託率只有4%(財新網6月1日),暴露設施遠未能滿足社會需求。

不少新一代想生娃,得安排原居鄉下的父母或親戚進城帶孩子,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戶口遷移仍困難,老人進城沒有正式的市民身份,無社會醫療保障,這就影響了生育的意欲。

至於幼兒園收費太貴,農民工仍常被拖欠工資、隨遷子女不能上當地官校,上億農村留守兒童的困境,拐賣兒童、婦女未遏制,亦是急須消除的、長期存在的社會糾結。

對於放寬生育限制、擴大選擇空間,普通平民家庭雖歡迎卻無「熱烈回應」,是權衡了成本與負擔能力的「不對稱」,即使想多一個娃,也因負擔不起而「不敢要」。

真正有「熱反應」的,是富有階層。他們有的是錢和用錢取得的人力資源(如奶媽和家庭傭工),不在乎三大成本,不在乎官方是否有支撐措施出台或落實,更不在乎官方能否為生娃提供財政支付的「公共品」。

三孩政策的主要「落地」點,或是有經濟實力、人脈寬廣、生育意欲高的富有階層。這將減低官方的行政支撐成本,更可能催化「先富起來的人多生娃」的社會現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