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13日

Ian Buruma

台海危機與中美歷史幽靈

美國是否會甘冒與中國爆發災難性戰爭的危險去保護台灣?拜登總統上周明確闡述了觀點。他把中美之間的競爭視為全球民主和專制制度的衝突,而台灣則無疑是亞洲最為成功的民主地區之一。

1954年,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中國炮擊金門馬祖後,威脅要對華使用核武器,惟當時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依然是一個軍事獨裁政權,與目前存在巨大差別。美國按條約規定有義務保護台灣,但1972年後這種情況發生變化,時任總統尼克遜承認台灣是「一個中國」的組成部分,1979年卡特總統則廢除了義務保護台灣的國防條約。美國是否仍然會為台灣捲入戰爭,成為一直以來被基辛格稱之為「處於戰略模糊地帶」的問題。結果導致美國在東海地區的軍事承諾處於一種非常奇特的狀態。

美日安保條約授權美國保護幾座無人居住的小島(這就是所謂的尖閣列島或中國所稱的釣魚島),但卻無需保護擁有2300萬民眾的民主台灣。

有實際原因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仍然可能會引發與美國的戰爭。中國控制東海可能威脅日本和南韓的安全。坐視這種情況發生可能會在東亞引發一場危險的核軍備競賽。同時,台灣還擁有高度先進的技術,美國及其民主盟友則不希望這些技術落入到中國手中。

中國欲復興 美國拒綏靖

至於歷史遺留因素,雖然我們並非由過去所決定,但無視過去卻會帶來危險。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核心是以偉大復興來洗刷國恥。根據這種說法,至少一百年來,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30及1940年日本野蠻侵略期間,中國一直遭受列強的侮辱、欺凌和霸佔。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復興才能確保歷史永遠不再重演。

這樣的說法通過愛國博物館、紀念館、影視劇、書籍、音樂劇,當然還有歷史教科書等方式在全國各地流傳。在目前的中國官方言論中,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佔據民族主義主導地位。洗刷過去的恥辱已成為共產黨執政的一個有力的理由。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佔領,可追溯至該國1895年打敗滿清帝國,這段歷史至今仍讓中國人耿耿於懷。1911年由漢人領導的中國革命把清王朝推翻。惟這一切都無關緊要:黨將恢復和保留清帝國的遺產,如台灣和西藏,視為一種神聖的愛國義務。

影響美國人的則是一段完全不同的歷史。美國對這段歷史甚至並不負有直接責任。簽署1938年慕尼黑協議的是英國的張伯倫,這份協議坐視希特拉領導的德國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的名字將永遠與懦弱的綏靖政策聯繫在一起,而邱吉爾則成為偉大的戰爭英雄。

但慕尼黑協議一直如復仇的幽靈般困擾着美國的外交政策,這種困擾甚至可能比英國還要嚴重。歷任總統和總理都懼怕被拿來與張伯倫相比較,同時夢想成為邱吉爾般的英雄。「1938年」從戰後以來幾乎出現在美國每一次外國危機的政治詞令中。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朝鮮戰爭伊始就引用了這個詞,當時他發誓要「遏制」共產主義的發展。

英美領導不想再做張伯倫

1954年,當英國人拒絕向越南派兵協助法國與胡志明作戰時,艾森豪威爾居然指摘邱吉爾「推動第二個慕尼黑協定。」而且這種情況一直沿續了下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還是在越南,尼克遜和其他人再次警告了慕尼黑協定的風險。在美國所領導的反對薩達姆侯賽因的戰爭中,布殊父子兩任總統都把侯賽因這位伊拉克獨裁者比作希特拉,並幻想自己扮演丘吉爾的角色。在那場戰爭爆發前,英國首相貝理雅讀了張伯倫的日記,以便了解什麼事不能做。

或許在當今世界,因為一場超級大國衝突可以摧毀絕大部分人類,所以中國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都避免爆發戰爭。迄今為止,中國似乎一直在進行一場膽小鬼博弈,探查台灣的防禦力量、飛入台灣領空、加強海軍巡邏,進行為進攻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同時「在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問題上」發表挑釁性言論。而美國的回應則是加強向台售武以及發表有關新冷戰的強硬言論。

膽小鬼博弈考驗誰先崩潰,因此可能迅速升級,而且可能帶來不可預測的局面。受制於歷史的鬼魂導致雙方都更難退縮。如果雙方拒絕在危機爆發時後退一步,那麼所有人都會面臨通輸的結果。

作者最新著作有The Churchill Complex : The Curse of Being Special, From Winston and FDR to Trump and Brexit.

Copyright : Project Syndicate, 2021.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