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13日

社評 社評

物價升溫證據確鑿 低估通脹猶如豪賭

印度爆發超級疫災震驚全球,當地正為全國封城可能扼殺經濟而猶豫不決,反觀中美歐等主要國家控制疫情大有進展,商業活動陸續恢復。隨着主要經濟體走出谷底,大宗商品呈現供不應求,原材料漲價潮愈演愈烈,通脹升溫勢頭日趨明確,由於此乃環球現象,無論央行話事人抑或普羅大眾,都不能掉以輕心。

美國勞工部昨天公布,四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月上升百分之零點八,按年則大漲百分之四點二,為二○○八年以來最大升幅,且遠高於市場預期。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按月上升百分之零點九,創一九八二年四月以來最大漲幅,按年則升百分之三。數據公布後,美股延續近日頹勢,道指中段瀉逾四百點,失守三萬四千關,納指跌幅更超過百分之二。

中國亦不遑多讓,國家統計局周二公布,四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急升百分之六點八,較三月擴大二點四個百分點,漲幅為二○一七年十月以來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反映生產者成本的購進價格指數按年上升百分之九,增幅甚於出廠價格,意味製造商要硬啃一部分原材料漲價成本,利潤進一步受壓。

不過,內地四月居民消費價格(CPI)按年只上升百分之零點九,略低於預期,上游通脹尚未有迅速傳導至零售層面的跡象。要當心的是,商品市場熱火朝天,大環境如此,內地物價上升壓力一旦轉嫁至下游,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向全球輸出通脹的風險不容抹殺。近日面對資金大量流走的方舟投資掌舵人、有「女股神」之稱的Cathie Wood指出,環球經濟一旦全面重啟,供應逐步追上需求,商品價格將大幅調整,並重申科技創新繼續主宰環球股市。投資者則沒看得那麼長遠,擔心通脹失控迫使貨幣政策逆轉,科技股跌勢尤其劇烈;反而,美中兩大經濟龍頭的決策者似乎不以通脹升溫為憂,不約而同採取觀望態度。

過去數月,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人前人後皆強調美國經濟復甦並不均衡,一眾央行高層也不斷重申物價上升只屬暫時性(transitory),供應問題不可能造成持續性的通貨膨脹。

說到中國,人民銀行於四月通脹數據公布當日發表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海外通脹造成的輸入性影響加上去年基數偏低,可能推高內地今年第二、三季度PPI,但隨着基數效應消退,結合供應逐步追上需求,PPI可望趨於穩定,CPI升幅則保持溫和,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與美國決策者一樣,人民銀行顯然有為通脹憂慮降溫之意,分別只在字眼運用,聯儲局稱物價上升為「暫時性」,而人行則以「階段性」來形容PPI漲風,彷彿只要低基數效應消失、供應樽頸逐步緩和,通脹問題便能迎刃而解。然而,事態發展真的能如此順利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一、原材料短缺和供應鏈挑戰較決策者估計嚴重,製造商生產進度趕不上經濟復甦節奏,美國大企業如金伯利、高露潔以至食品飲料製造商億滋(Mondelez)已急不及待提高產品價格,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通脹於消費層面浮現。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經驗判斷,物價一旦與佔企業成本比重最大的工資相互帶動,通脹失控便非杞人憂天。事實上美國政府四月底公布的首季度就業成本指數,創十八年來最大季度增幅,已印證企業正面對物料短缺疊加薪酬上漲的雙重壓力,決策官員指通脹不可能持久,頗難令人信服。

二、聯儲局一再向市場傳達毋須急於加息收水的訊息,惟息率不變而通脹持續升溫,意味實質(real)利率將繼續深陷負數,影響之下,就連美元滙價近期亦呈愈走愈弱之勢。長此下去,商品炒風勢必變本加厲,通脹更難受控。

上一個長達十年的商品超級牛市,由中國於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動力澎湃的工業化帶動,可是最近這波資源漲價潮成因複雜,既有疫情擾亂供應面的衝擊,亦有各國政府大水漫灌刺激經濟的因素,決策者押注供求自我回復平衡,無異於進行一場豪賭。不論美國財長耶倫上星期涉及加息的言論是「說漏了嘴」抑或刻意測試市場反應,眼前是一個騎虎難下局面,但愈是不肯面對現實,只怕愈加覆水難收。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