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5月10日

黃裕舜 政思故我在

真的愛你

「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後。

縱使囉嗦始終關注,不懂珍惜太內疚。」

記得第一次聽到Beyond這首《真的愛你》時,那時我大學一年級,困在牛津古老的書院宿舍中。還記得當天是我出生以來十八載,第一次親身經歷「下雪」的情景。當日乃是英國寒冬蒞臨前,11月最後幾天。街頭上響起各種各樣的聖誕音樂、建築物之間築起了五顏六色的聖誕燈飾,而作為一名還不能回家的港人留學生,我只能隻身留在房間中,等待停雪,才敢出街。無意中,在YouTube上亂走亂按,終於按出這首經典名曲。

那時的我,想起了遠在香港的母親。

要我描述母親,老實說,比講福山更困難。寫學術文章很容易,寫人很困難。

母親從小對我頗為寬容(但不縱容),不會過度管教我,也不會自封為「慈母」,以所謂的手中線將我牢牢控制。說的坦白一點,她不吃這一套。她相信我的潛能,只能在必須容許的自由度下才能發掘出來。相對於我較為嚴謹的朋輩母親,她絕對是異類——不會無端無辜地逼我學琴彈琴弄到深夜(我有不少朋友,琴棋書畫樣樣皆通,我卻是一名學琴十年,連超過一隻手掌手指的級數也沒有的半途而廢者),不會逼我將作業做到最好,更不會要求我盡早投身什麼神科,成為一個能夠貢獻家用的「棟樑之才」。也許正因如此,我才盲打莽撞地踏上了這條一半從政、一半從學的怪異路徑。

母親本來有一個十分成功的事業,乃是銀行職場上的一名悍將高層,擅於周旋在各大名門望族之間,提供真知灼見。但她為了照顧年少多病,而且反叛的我,毅然辭去高薪厚職,全心全意地當一名厲害非常的母親,早上管我起床接送、下午與工人姊姊管我起居飲食、晚上則跟我閒聊。雖然有時很囉嗦、雖然有時政見和我很火星撞地球(對,你懂的),但卻永遠都是本着我心及初心,為我分憂、讓我能看清看楚這混沌的世界。父親的嚴謹、母親的自由,造就了我求學時期,能夠沒有後顧之憂地追求學問。沒有父母對我的支持,我不會能夠在牛津夙夜挑燈夜讀,走出一條頗為特異的人生路來。

她本身不是一名耐冷的人,卻堅持在2014年11月份之時,與我姑姑同行,陪我到牛津面試。然後在送我去牛津的那一程「探路」之旅,母親在倫敦雖然大病一場,仍然堅持為我準備行裝,讓我在人生路不熟的外人之地,能夠將家的感覺及最新最佳的傢俬擺設,安置在宿舍大房之內。留學牛津六年以來,雖然總會與她在大大小小議題上時有糾紛,卻永遠都會和解收場——不單純是我讓步,她有時也會受父親影響,對我態度軟化。最多的,也便就是大家同意不同意,agree to disagree。

今時今日,我學業雖大器仍未成,但對母親對我的支持,自然依然感激非常。

*  *  *

說起母親,不得不提到我的兩位祖母。兩位都是堅毅的女性。嫲嫲本生於豪門,她父母知書識禮,是清末民初為數不多,大學研究院畢業而能操英語的知識分子。她小時家中有傭人服侍、父母出入香港島北部一帶洋行,享受着兩名「大嫲」及「細嫲」的疼愛,本應生活無憂。可惜,家庭卻因抗日戰爭家道中落,一夜之間破產而家破人亡,昔時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年紀輕輕便必須面對父母雙亡,家庭支離破碎的事實。她非但沒有因出身而諸多厭棄,更在年少結婚後「捋高衫袖」,親力親為地養大我父親幾兄弟姊妹。酒店工人、裁縫女工、清潔工人,她都做過。她管教雖嚴謹非常(我也領教過她的藤條炆豬肉),卻也因此培養了願意吃苦、最終得以出人頭地的數名子女。

至於我外婆,在國共內戰之時,帶着數名年幼的子女,山長水遠地從福建到港。當時戰火紛亂,戰亂頻頻,只見新界之南遠處萬家燈火,之北仍是不毛之地。在香港落腳後,她丈夫離鄉到他鄉工作,她含辛茹苦地湊大我母親數名兄弟姊妹,身兼父職,肩起教育及養大姨母、舅父、母親的責任。如今兒孫滿堂、子女孝順,也算是一種應得的安慰。

這些故事,皆是香港上一代的家常故事,也是為數不少草根出身、白手興家港人的老一輩的人生歷程。沒有繁華的枝節、沒有豪華的出身,只記載着一代代人的艱辛及奮鬥。香港是一座奮鬥之城,我們今時今日所依靠的,也正是我們上數代,默默耕耘的成果。常聽同輩說,老一輩人「恃老賣老」,但他們也自然會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不知當年「米貴」,更似乎忽略了,這個香港乃是大家共同建設回來的,而並非單純地「屬於」所謂的年輕人。

紮腳、重男輕女、貧苦家庭誕下並殺死親女、童養媳,這些都是歷史中,國家女性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古代中國,女性當時必須身兼「數職」,卻不是受薪工作,而是必須在家中「相夫」,同時「教子」,以及孝敬以老爺為首的長輩。夫唱婦隨,婦永遠都是跟隨在夫的背後,極其量充當其「賢內助」。直至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以至解放後出現的女性解放運動,中國女性的地位才得以提高,不再局限於屈服在男性之下的地位。

儘管如此,我嫲嫲那個年代,仍然是一個父權當道的時代,充斥着對女性的種種偏見。盲婚啞嫁,仍是在貧苦及富有家族中共同存在的一個現象。五六十年代,香港工業漸漸成形,經濟開始出現新氣象,女性卻只能安守家中,至多也是在家中進行手工藝或紡織(俗稱「車衫」)的小型勞動,賺取微薄的薪水,並必須依賴從事勞動事務的丈夫,養家餬口。女性絕對不比男性來得笨或蠢,但在一個以男性父權為本位的傳統社會中,要衝破性別固有形象所設置的框架,說比做更困難。

直至我母親那一代,她身為家庭中第一代的大學生,在唐樓的板間房長大,卻成功投考港大,成為當年為數不多的女性社科畢業生之一(同學們有不少皆成為社會賢達,但之間卻仍是隔膜甚少,這絕對難得)。與此同時,和她同期的不少女性,卻因這種種原因,投身於所謂的「傳統」女性職業——教書、護士等軟性但往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七八十年代事業崛起的女性,固然面對着西方價值觀對傳統儒家思想社會的一種衝擊,卻也在全球化雛形之時尋覓着華洋雜處的我城,當中的自我定位及價值觀。

今時今日香港女性,相對於一百五十年前開埠初期的「同伴」,固然生活水平已經得到大大提高。但就着性別的歧視、職場上女性所面對的薪金不平均、日常生活中女性所面臨的性騷擾,以及成為母親後,女性在本身事業及專業等層面上所面對的枷鎖和困難,根本不足為外人道。這些問題雖然在如今大風大雨的時代中,甚少受到當權者的關注,但卻令我們作為一座所謂的國際城市蒙羞。從大家族中的女性或跨國企業高管,到初入職場或仍在讀書的女性,她們所面臨的壓力及挑戰,絕對比男性來得更多、更嚴峻。

父權社會讓我們對母親的付出及犧牲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母親在養育兒女時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精神創傷、生理改變,這些都是讓我們往往拋諸腦後。在政策方面,政府在推動男性侍產假、性騷擾及家庭暴力等立法層面上,拖泥帶水、乏善可陳。若不是有個別願意挺身而出的政壇女將(包括陸恭蕙、何秀蘭、劉慧卿、胡紅玉等人)在性別歧視立法及政策層面上力陳利弊,相信香港如今在女性平權及立法施政層面上,只會更落後。要在香港當一名母親,需要的不只是幸運(或是一種不幸),更需要勇氣及堅持。香港的情況,世界各地不少地方亦然。

*  *  *

最近有位年輕好友跟我報喜,說他榮升父親。在此祝願他和妻子連生貴子,三年抱兩!

香港地,做人父母,不是一件易事。先要應付居住及住屋需求 ── 還未上樓的,要在讓父母不感到難堪及自己另一半對自己保持信心的情況下,盡快找到蝸居,「安居樂業」。有幸上到樓的,也要煩惱如何拓展居所,讓將來出生的孩子能夠快高長大。孩子出生後,下至奶粉、嬰兒食物、衣服,上至託兒所及早期教育,以及將來上小學、中學、大學所需的資源,金額非常可觀,令人確實頭痛。

話就話養兒要400萬,但實際上父母養育子女所消耗的精神精力,遠遠不止400萬啊。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這當然是誇大其詞(連最為進取的政府預算中,人類平均壽命也不超過120歲,六十歲才能稱為中年)。但在一個如此高壓的城市中,養兒育兒,是一份功德,也是一份全職工作。為人父母,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借用英國詩人奧登W.H. Auden《喪禮藍調》的句子來說,孩子是父母「的東南西北」(“My North, my South, my East and West”),也是爸爸、媽媽的「工作周及周日休息」(“My working week and my Sunday rest”)。

對子女無私付出,固然並非所有爸媽也有此特徵(時常見到新聞上出現令人髮指的禽獸不如行為,包括某家長虐打子女,令子女傷亡)。同時,也不應要求父母無條件地付出——父母也是人,若我們將心比己,又怎會要求他們無條件地將自己的時間及資源,貢獻與付出予自己的子女?這根本不合道德規範,也有違常理。但天下不少的父母心,卻真的是不求結果、不求回報,只求自己的子女開心,快樂。作為一名並沒有打算結婚生子的年輕人,我對這種高尚情懷感到十分的佩服,也同時必須說一句:難以想像。

「父母恩千丈 一生把我護蔭 有若明燈驅黑暗」

小時候聽許冠傑那首《父母恩》,只覺得歌曲很老套、旋律超煩人、歌詞非常七八十年代。什麼父母恩,什麼千丈,每次在耳邊響起時除了令人尷尬,更教我難以了解,難以產生共鳴(也許和不少年輕讀者看我的文章時一樣)。

心裏曾想,倒不如將歌詞改成:

「父母囉嗦千遍,一生將我圍困,有若監獄將君軟禁」

那時的我,年少氣盛,這究竟是多麼美好的一段時期啊。

但長大以後,你才會發現,有些酒,是不能年少氣盛時喝,只能在夜闌人靜、葡萄成熟時,手空無一物時,才能慢慢自喝。望着天,望着那一望無際的漆黑深夜,喝那一杯空空如也的烈酒。垂垂老矣的你,看着父母、你父母也在看着他們父母。人在異鄉,耳邊響起許冠傑及Beyond,忽然聯想起騰格爾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那滔滔不絕的星河,在那萬籟俱寂的夜空中,一晃一閃地躍動、劃過 ── 不見了。

感謝母親。

一名兒子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