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3月15日

黃永 政治誅心學

視像會議心理衰竭現象

雖然全球疫情整體反覆向下,但礙於多個國家今年內仍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是故傳媒業界正全力策劃各類型「虛擬活動」(virtual events),期望拓展客源以增加收入。

不過,史丹福大學「虛擬人類互動實驗室」(Virtual Human Interaction Lab)最新發表的一份研究顯示,很多受眾已經出現俗稱Zoom fatigue的視像會議疲倦以至心理衰竭(exhaustion)現象,其主要成因有三:

第一,感到過度被其他人的目光注視──過去上課、開會或聽講座時,參與者的目光多數會聚焦演講者或授課者,即使不留心的人也是只顧看手機,而鮮會全程注視着其他人。然而在視像會議期間,就算大部分人會關掉鏡頭,卻還有一些人會露臉,而這類人又往往尤其熱心參與會議,因此會把臉移得較近屏幕。

當看到對方臉部的比例和面積,跟日常與別人溝通出現很大差異時,有些人會覺得不自然,並繼而產生類似「目光恐懼症」之狀況:覺得有多對眼睛注視自己(而實際上只是看着各自的屏幕);加上人類的腦袋會自動解釋「看到臉部面積較大,等於所面對的情況相對緊張」,故長時間的視像會議,容易令參與者產生較激動的心理狀態,長期如此則令人感到疲倦。

第二,不斷留意自己導致不停批評自己──許多中小學和企業也會要求參與視像會議的人必須露臉,於是一些人便不由自主地看着鏡頭所拍攝的自己,部分甚至太過注意自己儀容,連別人在說什麼也聽不進去。心理學家嘗試以比喻來說明這種心理狀態:猶如自己說話、寫筆記、聆聽及回覆時,全程均有人拿着一面鏡子放在前方──除非極度自戀,否則長期看着自己一舉一動,總會感到一定程度的壓力。何況過去有研究發現,一個人長時間看到自己的反射影像(reflection),多數會對自己要求更高,持續自我批評,亦必然增加心理壓力。

第三,動作減少令溝通時的認知負荷大幅增加──參與視像會議的所有人(不論講者或受眾),由於必須遷就電腦鏡頭,故必須站或坐在同一位置,大大限制了可移動的空間。近年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人類在移動的時候,其認知能力亦會改善。由此推斷,可以在台上或課室內來回走動的講者,其臨場反應、互動和演說能力,該比起原處坐着不動為佳。另外現場演說時,講者可以有較大動作,觀眾也能透過解讀對方的身體語言來消化訊息。相比之下,視像會議則要求雙方必須更努力去發出和接收訊息,於是令每個人的「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大幅提升,長期或會導致心理衰竭。

如何解困?史丹福大學的專家也有一些相當「貼地」的建議:首先,按情況縮小講者的視窗,令其臉部面積不至於太大而令自己產生心理壓力;再者,確保自己「入鏡」後,必須狠心地關掉自我觀察模式(hide self-view);此外,嘗試限時必須中場小休,避免所有人累積緊張情緒;最後,購買藍芽遙控鍵盤,以方便講者走動。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