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
本港日前再發生一宗倫常慘劇,一名養有3名子女的全職母親在教導其長子功課期間情緒失控,勒死兒子後自縊,最終不治。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學校暫停面授課堂,網上學習似乎已成「新常態」,然而「新常態」下的學習環境所衍生的問題更是值得關注和多做一些研究。
學生在家透過網上上課,一方面為教師帶來壓力,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內適應網上授課軟體的操作,準備適用於網上教學的教材,追趕課程進度;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影響,根據本中心一項名為優質教育基金《共建卓悅校園》(以全校參與方式推廣精神健康及幸福感,為本地校園而設的主題網絡計劃)在2019/20學年所收集得之數據,參與計劃學校的高小學生雖在精神健康知識方面有所增長,惟他們的正向思考及正面情緒卻顯著下降。
相反,疫情爆發前的2018/19學年所得數據顯示,學生在參與計劃後,無論是在精神健康知識、正向思考和正面情緒方面均有明顯上升。
數據反映了在疫情下,高小學生可能因為無法完全適應網上學習、無法與同學見面、學習壓力增加等因素,精神健康受到影響。
新常態下學習困境
數據同時反映年紀較小的學童在網上學習過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援和督促,相關責任於是落在家長身上,有些雙職家長留在家工作,還得分身照顧因停課留在家中的孩子,難免身心疲累,在工作和處理家務的壓力下,還要額外兼顧監督學習和老師的角色,教導孩子功課,追趕課業,又擔心孩子的學習進度和成績。若家中環境迫狹,上網功能有限,支援不足,實是雪上加霜。無疑,在這些多重壓力的籠罩下,任何人的情緒都容易崩潰,最終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
精神健康不單影響學生的學習,亦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身心發展。面對「新常態」下的學習困境,筆者建議學校應為老師提供更多技術上及行政上的支援,以減少老師的工作量;重新檢視學業評估方式,減少功課量,以課堂表現或其他評核方式取代考試,減輕學生及家長的壓力,並為學生提供更多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同時為家長、教職員與學生,提供網上輔導和情緒支授服務,以及安排精神健康的教育工作坊,從全方位推廣學校精神健康。
筆者同時希望教育局能與學校協調,為學校提供指引及協助,調整課程時間表,鼓勵開放校舍、圖書館等社區資源供有需要的家庭,安排學童可以在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情況下,有一個合適的學習空間,亦給予家長喘息的機會,減輕家長照顧孩子的重擔,以及加強推廣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鼓勵求助,讓學校、師生及家長都能獲得適切的支援。
精神健康同樣重要
在新冠病毒疫情下,人們對衞生的意識提高了,然而在照顧生理之餘,也要不忘照顧精神健康,才能達至真正的「身心健康」。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體恤家長和學生的需要,提供適時及到位的支援,減少類似的悲劇發生。
關鎧淇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課程發展主任;陳玉鳳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葉兆輝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