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1月27日

李道

施政報告標誌一國兩制新階段

新一份《施政報告》非常特別,特別在肆虐全球的疫情下發表,特別在於全球深陷衰退下公布,不過,更特別在於修例風波後、《港區國安法》立法後宣讀。事實上,報告對象除香港人外,更大對象乃是中央政府,並標誌着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央」「國家」「我國」

繼「前言」後,《施政報告》第二章名為「中央全力支持」,已嫌非常突兀兼肉麻,加上第三章名為「堅持『一國兩制』」,皆是過去《施政報告》未曾見過。查林鄭月娥對上一份《施政報告》,「前言」後的第二章已跳到關繫本地民生的「房屋」,而再上一份即林鄭首份《施政報告》,第二章主題的「良好管治」也多談及特區政府內部的行政、司法、立法等事宜,「中央與特區關係」只佔其中幾個段落,而沒有另外「獨立成章」佔據一整章節。

進一步言,今次報告提及「中央」二字,居然多達43次,相對之前兩份分別只得2次和17次(撇除意指中央政府以外的如「大廈管理中央平台」、「維港中央」等計算);此外,談及「國家」二字,也高達50次,反觀對上兩份則分別為5次和43次(撇除意指其他國家計算),顯見林鄭對此十分着意;更值得留意是,跟內地不同,香港官方一直鮮少使用「我國」二字,此亦為「兩制」下的一大不同,例如在政府新聞網搜查「我國」,過去一年內僅得14個結果,且亦不見諸過去兩份《施政報告》;然而,今次報告卻竟然引入此一稱謂,而且用了足足3次──千萬不要小看此一變化,這無疑是「一國兩制」的新演繹,「一國」意識及文化料將透過相關「正名」,進一步植根及融入到香港政府及香港市民的心坎裏。

見微知著,不難看到,新一份《施政報告》如何體現出「一國兩制」的新實踐。

當然,隨着香港和內地的交往日趨頻繁,國家在港的重要性必然與日俱增;不過,《施政報告》內對「中央」、「國家」以至「我國」的重視增長明顯不成正比,更似「突變」而非「漸變」。其中,林鄭早前以爭取惠港措施為由,不得不押後《施政報告》的發表,現在事後回望,相關「原因」無疑更似「藉口」。

從訪京成果回望訪京目的

林鄭顯然高度重視相關「訪京成果」,早於第七段已作交代(整份報告共167段),亦即緊接「前言」之後;不過,細看所涉成果內容,實際上又是否值得如斯隆重其事?

第一條所講涉及大灣區發展即將出台的,包括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作研究用途、在港珠澳大橋實施「港車北上」的便利和加快落實「跨境理財通」,便難言是什麼重大政策。至於逐步擴大「互聯互通」合資格股票範圍至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本來也是兩地金融合作路線圖的必然一步,算不上特別驚喜。

而香港國際機場可投資入股珠海機場並參與其運營發展,在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和釋放香港口岸區土地作其他用途,以及研究在港深陸路口岸實施「港車北上」政策之類,亦不見得是什麼突破性措施。

等而下之的所謂中央支持港深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中央支持廣東省聯同香港貿發局及有關商會為港企提供政策諮詢、培訓和企業對接服務,中央支持並要求港府採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必要措施,包括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況下通過「健康碼」互認等等,俱屬一貫已知的大方向政策,不是什麼具體新措施,納入此段鋪陳實無異於濫竽充數,目的不外是掩飾「訪京成果」其實極少。

為了爭取上述「訪京成果」,林鄭誠有必要延後發表《施政報告》嗎?實際不外幾種情況:一、是林鄭真箇為了此等「蠅頭小利」而押後發布。二、是林鄭尚有滿腹大計,不過未獲中央首肯,例如她在訪京前承認本港難以連續14天疫情「清零」,惟《施政報告》卻透露中央堅持要在「疫情可控」後才通過「健康碼」互認。三、是林鄭訪京根本不為爭取什麼惠港措施,而是基於北京暗地裏另有特別指示,譬如在預覽《施政報告》草稿時發現什麼問題,包括認為報告寫法不夠突顯「一國」,亦即不夠體現「一國兩制」的新實踐。

事實上,早於《施政報告》的第三段(不妨重提,整份報告共167段),已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7年來港時表示,「一國兩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並指「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中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為何來到2020年,才回望習近平3年前、即林鄭月娥上任特首時的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的重要講話?弔詭地,在此後2018年和2019年的兩份《施政報告》,林鄭皆沒有提及相關習講話。

林鄭鄭重為港人重溫講話,用意不可謂不明顯。她引述習近平提到,今後更好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的「四個始終」,乃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始終依照國家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始終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準確把握一國原則為錨

這裏須對照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於上星期香港《基本法》頒布30周年法律高峰論壇上的致詞。他指出,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要講「兩點論」,還要講「重點論」,既要講「兩制」,也要講「一國」,要看到「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簡言之,就是「一國」和「兩制」不是並排對等,而是有輕重、前後,以至高低之分。

於此基礎上,張曉明所一路演繹下去的,例如:既要講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也要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要看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的首要宗旨;既要講尊重香港特區的高度自治權,也要講尊重中央的全面管治權,要看到中央的全面管治權是高度自治權的本源;既要講維護香港法治,又要講維護國家憲制秩序,要看到香港回歸後包括普通法制度在內的法律制度,已納入以國家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礎建立的憲制秩序之中……凡此種種,當「一國」與「兩制」出現矛盾、牴觸,都要以「一國」而非「兩制」為錨,這就是最終極的「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的原則,也是「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的答案。

所以,香港特首奉行所謂的雙効忠制,効忠對象亦非平行,而是先効忠中央政府,後効忠香港特區;故此,《施政報告》的發布對象,同樣是以中央政府為先,香港市民為後。不難預期,今份《施政報告》先河以後,「一國兩制」將繼續朝上述方向發展,大家既會看到更多的「我國」,也勢愈來愈感受到「一國」如何重於、前於、高於「兩制」。某程度言,綜觀整部《基本法》,這實無偏離裏面原則,畢竟,由特首須受任命,到23條需要立法,以至《基本法》的解釋權和修改權誰屬等等,都不難看到「一國」在「兩制」中的地位;只是,對比回歸初期的寬鬆,現在肯定是大幅收緊了。由奢入儉難,道理並不限於經濟層面,換轉自由、自治層面亦然。

林鄭在《施政報告》發表後的記者會不諱言說,「一國兩制」落實得不準確、不貫徹,所有「掂」到內地、中央的事情都會引起很大抗爭,直指相關情況是想影響中央及特區的關係,所以要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她的直白,無疑是個溫馨提示。不論雞先蛋先,也不管誰對誰錯,大家必須認清一個必然的因果關係:上述循環持續下去,「一國」在「兩制」中必然愈見顯性,以為抗爭是捍衞「兩制」恐怕適得其反。

由雨傘運動到反修例狂潮,已一而再地印證事實,非再停留「未試過怎知道」層面,這並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社運低潮、政治無力。身為香港人,希望有更大自主、更多自治絕對理所當然,但抗爭一途卻注定緣木求魚,跟飲符水治病卻愈飲愈病無大分別。唯有中止這個循環,不再「掂」到對方,「兩制」縱未必會回歸顯性,又或重返回歸初期的局面,但至少「一國」概沒理據繼續強化顯性,相信無人反對2019年修例風波的因「成功爭取」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果。

始終,「一國」和「兩制」除了有輕重、先後、高低之分,還有更重要的分野──強弱。當特朗普都退任了,習近平成功outlive他,黃營又將如何旨望拜登?加之《港區國安法》正式實施,人大決定了宣誓規範,抗爭又是否走到堀頭巷了?眾所周知,抗爭以來香港「兩制」已敗得夠多,黃營好應深刻反思延續路線的得與失。

說到底,當「一國兩制」進入了新的階段,由黃營到全港市民皆須作出適應。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