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5日

何喜華

張弛有道抑或寬緊無道

抗疫期間,雖然本地和世界各國確診、死亡數據,以及各式各樣的抗疫資料充斥,惟市民很容易會忽略一些重要的訊息。由於媒體未有廣泛報道,可能公眾也不知道,原來日前特區政府宣布,因應湖北省的疫情已持續穩定受控,自1月27日起限制湖北省居民及抵港前14日內曾到訪湖北省的非香港居民入境的措施,於上月21日(即公布當日)起取消。然而,所有湖北省居民及進入本港前14天曾到訪湖北省的人士,仍將與其他從內地抵港人士看齊,必須遵守強制檢疫要求。

以上的新入境措施,市民大眾也未太關注,畢竟內地疫情早已紓緩,公眾着眼點亦放在本地疫情何時受控、當局何時放寬各項防疫措施,甚或是粵港澳健康碼何時可以三地互通等;然而,上述入境措施的安排早應放寬,但當局卻一再拖延,決策既不客觀,亦不科學,遲遲未有根據客觀數據和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政策,在處理疫情措施上未能做到因時制宜,恰好說明行政機關缺乏判斷力應對疫情的發展。

事實上,早於今年1月27日,因應新冠疫症在中國內地各省市蔓延,特區政府便決定限制任何湖北省居民及於抵港前14天到過湖北省的非香港居民進入香港。當時湖北省是疫症重災區,省會武漢市更是新冠肺炎疫症的最初爆發地,人人均聞湖北色變;任何來自武漢市或湖北省任何地區的人士,如同生人勿近,生怕其帶有肺炎病毒而遭到感染。其後,內地政府連番施行各項強而有力的疾病監控及管制措施,成功遏止病毒在內地各省傳播。此後,湖北省疫情亦於3月下旬緩和;從5月18日出現最後一宗確診個案後,此後6月和7月共兩個多月並無任何新增病例(只有8月1日及8月7日分別出現3宗和1宗新增確診個案),以湖北省總人口逾5800萬而言(當中還未包括出入該省的流動人員),確診人數的百分比已近乎是零,省內城市早已復工復產正常運作。因此,限制湖北省居民或來港前14日曾在該省的人士進入本港,實無助於防疫抗疫,一刀切地禁止個別省份居民來港亦不合理。

禁湖北人入境欠客觀理據

事實上,戶口屬湖北省居民與是否身處湖北省,兩者並無必然關係。中國逾14億人口均在全國各省市自由流動,湖北省居民亦然,不一定只停留於湖北省內。若為防控疫情,便應針對相應省市的情況作出入境限制,而非針對某一省市戶籍人口。既然中國內地各省市情況均已受控,特區政府絕無理由針對湖北省居民或其他省市居民,禁止他們進入香港。

出具健康碼證明個人健康情況已足夠防疫,無必要針對特定省市居民。

隨着近月中國內地各省市疫情均已緩和受控,粵澳兩地政府亦於7月15日起,不再對從粵澳口岸進入廣東省人士實行集中隔離14天醫學觀察。從澳門進入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的人士,只須先完成核酸檢測,申領「澳門健康碼」和「粵康碼」,完成海關健康申報,便可取得粵康碼「通關憑證」。同理,只要各省市內地居民能提供有效的健康碼,證明其健康狀況,來港後作一定期間的檢疫,理應已達致防控效果,絕無必要針對特定省市居民。

此外,多月來無理限制亦對需要從湖北省來港人士造成不便。一方面,不少湖北省居民曾求助,他們大多為港人在內地的父或母親,有家人在港,需來港探親和照顧親人,惟一刀切禁止他們進入香港,造成家人兩地分隔逾半年;有湖北省居民需要前往香港經商或從事經濟活動,亦因上述規定而未能成行,大大影響鄂港兩地的經濟活動和居民往來。另外,有在湖北省營商的港人向特區駐武漢辦反映往返香港困難,要求特區政府放寬從湖北進入香港的隔離安排,便利恢復兩地經貿往來。

港府應以科學態度定政策

特區政府應以科學和客觀的理據,制定各項入境限制措施。因應內地疫情早已緩和,特區政府長遠應檢視是否能與內地各省市建立健康碼認可機制,只要從中國內地進入本港人士持有有效健康碼,證明就新冠肺炎接受核酸檢查呈陰性反應便可來港,免卻強制檢疫14日,讓兩地人民生活逐步回復正常。

本會多月來向當局陳述客觀理據,今年6月至7月期間先後致函特區政府,要求檢討上述安排;惟當局的回覆只一再強調政府會視乎疫情發展,收緊或放寬甚至取消適用於指明國內地區的個別限制和條件,以符合「張弛有道」的策略,並會因應疫情果斷制定應對措施。

奈何遲至8月下旬,當局才取消以上不合理的入境措施。政府是否礙於民間多番要求「封關」的政治壓力,因而遲遲才放寬上述入境規定?問題是封關要求是否合理,相當值得質疑。實情是過去數月,中國內地新增確診人數已屬全球極低水平,現時每日平均亦僅1200人次進入香港,要求封關根本缺乏任何科學的理據支持,可見任何不合理的政治訴求,絕不應作為調整公共政策的考慮因素。

姍姍來遲的決定令市民生活大受影響;究竟是政府所謂的張弛有道,抑或是「寬緊無道」?大概市民亦心中有數。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