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經過去年的逃犯條例風波,以至近期的《港區國安法》立法,有聲音質疑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否能保持。台灣政府研判,在香港設總部的金融機構、停泊的資金、金融專才,會轉移至區內更安全的地方,台北可分一杯羹,甚或取代香港。總統蔡英文就對商界透露,計劃通過打造亞洲金融中心,來盡快讓台灣經濟自由化。
不得不承認,香港的國金中心地位有被削弱的危機,尤其是夾在中美兩個大國博弈之間,美國不再給予香港獨特地位,這種態度最具殺傷力。然而香港的危,是否就是台北的機呢?更貼近事實的描述是,香港危,台北更危。
變中美衝突橋頭堡
香港始終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有解放軍駐守,特區政府對中央唯唯諾諾,國安法對於反對派、外國勢力恍如緊箍咒,說中央已牢牢控制香港,並非言過其實。反觀,美國與台灣愈走愈近,視台灣作為牽制中國的一枚重要棋子,在軍事、外交上大力支持。
在香港大局底定後,台灣變了中美衝突的橋頭堡。大陸必然在各方面遏制蔡英文政府。近期,大陸不斷在台海展示實力,如果局勢進一步升溫,不能抹殺擦槍走火的可能。一旦開戰,美國是否有軍事介入的決心呢?在開戰的陰霾下,投資者敢全部押注在台北嗎?
看好台灣的其中一個理由是,美國放棄香港,轉而在經濟上全力支持台灣,是台北成為國金中心的一大優勢。問題是,美國可轉而支持區內的東京、新加坡,這些是現成的金融中心,而且是盟友,為何花大力氣去另起爐灶呢?況且,過去幾十年,兩岸的經貿已有機結合。在經濟層面,大陸比美國對台灣更有影響力。
其實,台北要成為國金中心,最大阻礙還來自內部。早在九十年代李登輝當權時,就提出要建立亞太營運中心,六大目標包括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訊中心和媒體中心。
20多年過去了,這些目標全部落空,台北仍然只是區內一個二線城市。許多人諉過於大陸磁吸效應,令台灣產業空洞化,然而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並非全部原因。
淪為島內政客口號
八十年代起,香港的工廠也陸續搬至大陸,香港得以成功轉型至以服務業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有賴良好法制、簡單稅率、寬鬆資金管制、懂英語的人才……。台灣在這些方面都欠奉,貨幣管制較多,法規鬆綁速度慢,英語程度好的人才不多。舉個例子,台灣法規沒有明確允許金融機構銷售區域性金融產品,只能銷售在台灣有登記的,單單這個因素已大大窒礙了金融業的發展。
根據今年3月發布的金融中心指數,新加坡、香港分別排名第五和第六位,台北排名第75位,落後於世界108個金融中心中的大多數。如果台灣要急起直追,政府的態度需要改變,也要引入大量的專才。香港、新加坡的地位是經過幾十年打拚,因緣際會而誕生的。在內外條件都不具備下,台北要取代香港,最終只會淪為政客的口號。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