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27日

社評 社評

逆境投資創新 疫後能見光明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出席行政會議前接受記者提問,預告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不會再有大量需要動用公帑的新措施,並形容公共財政形勢嚴峻,政府必須做好「期望管理」。林鄭隨即又指未來要加強防備,確保香港在治安、公共衞生及經濟等多方面更有能力應對日後的巨大挑戰。至於要循什麼途徑來達成目標,則未有詳說。

抗疫穩經濟十萬火急,政府責無旁貸,惟助民紓困在在需財,香港勝在「家底豐厚」,財政儲備仍有八千多億元,相比債台高築的西方國家,情況已沒有那麼惡劣,惟疫魔一天未遠離人間,經濟仍得依靠有形之手扶持,公共財政危機勢必繼續困擾本港。

限聚令等防疫措施導致各行各業叫苦連天,飲食、旅遊、零售更如同坐以待斃,此刻勸慰別人什麼馬死落地行、天無絕人之路云云,未免離地。然而,證諸歷史,影響後世最深遠的創新(innovations)和進步(progress),許多都是被悲慘環境催逼出來的,也就是在經濟最黑暗的歲月中誕生。

世界各地GDP急劇萎縮,同時間失業率如火箭般飆升,是新冠肺疫衝擊經濟的兩大標記,媒體無不拿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跟今天相提並論。毫無疑問,大蕭條景況猶如人間煉獄,以美國為例,一九三二年每四個人便有一個丟飯碗,股市更是一瀉如注,四周一片愁雲慘霧。恍如今日,所有人的焦點皆落在當時經濟民生陷入絕境,只有極少數論者(包括後世史家)注意到,美國史上生產力最高及最富創意的日子,恰恰出現於大蕭條時期。

而「奇蹟」般的景象,背後有堅實數據支持。以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計算,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平均每年增長百分之二點三,不但遠高於近代(二○○○至二○○七年)的百分之一點三八,且拋離任何可對比時期的增長率。全要素生產率衡量的是產出增長超越生產要素投入增長的那部分,被視為科技進步、組織架構效益及其他環節創新的有效指標。這就解釋了何以一九四一年美國GDP較一九二九年增長近四成,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卻基本不怎麼改變。顯而易見,工人每小時產出的提升,幾可盡數歸功於三十年代的科技及組織創新;可以說,大蕭條的苦難迫使企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營運效率和生產力得以大大改善,為美國隨後數十年經濟繁榮奠定基石。相對於今浪世紀瘟疫促使家居工作普及化、視像會議取代面談,堪稱異曲同工,以微軟行政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話來說,兩年方能實現的數碼轉型,疫潮下只消兩個月便「水到渠成」。

回到香港,各國為徹底控制新冠病毒肺炎,正在爭相訂購尚在研發階段的疫苗。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早前透露,政府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面跟疫苗製造商洽談直接採購,同時參與國際組織,本着「安全網」概念為兩成的本港市民提供疫苗。

陳局長道出了環球疫苗採購競爭無比激烈,但自疫禍爆發以來,悲觀者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世人,根據經驗,疫苗研發成功最快也要四年,完全漠視生科企業及研究機構從未像今天般針對一種病毒投放如此多資源,哪怕為生產疫苗而建的設施,十家最終可能只有一家正式投入運作。這種史無前例的努力,正是疫苗面世時間可望大大縮短的根本原因。十年後回望,新冠浩劫說不定還能為重大醫學發現和創見樹立里程碑,影響遠遠超越疫潮本身。

英諺說得好,黑暗中總有一絲光明(every dark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大蕭條如此,對抗百年一遇的瘟疫也不例外。本地新增確診個案近日呈現回落趨勢,但疫情反反覆覆,何時真正受控難說得很。歷史案例縱使起不了撥雲見日之效,只要有助抗衡負面情緒,散發的就是正能量。從中給予政府一點啟示,防疫抗疫無疑已耗用了庫房大量儲備,惟即使要勒緊褲頭,也必須全力投資未來,推動科技創新。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