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3日

盧家詠

疫情下與照顧者談生死

最近向朋友提到家人患病離世,話題一下子轉到談論生死。朋友說,如果父母有一日要離開,無法想像自己會有什麼反應,談到激動時更眼有淚光。聊到一個如此有份量的話題,朋友頓時感到釋放了抑壓已久的情緒。在香港的文化背景下,我們對死亡充滿想像及忌諱,似乎是一個不能觸動的地帶。因此,即使香港社會知道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卻一直難以推行。

生死教育源自西方哲學中對死亡的討論,最初重點放在死亡,隨後發展到了解生命及生存的意義,建立正面及健康的生死觀念。在醫療及輔導服務方面,發展出善終或安寧服務的概念,協助病人及其親友在實務上、身體上及情緒上做準備,有尊嚴地面對生命晚期,改善生活素質,減少身心的焦慮及痛苦。一些社會服務機構會與長者討論死後的安排,例如選擇棺木及墓地,目的也是希望長者能為自己安排後事,透過自己作主,減低對死亡的恐懼。學校教育方面,主要體現在「德育、公民與國民教育」,重點在於生命而非死亡,通過根據學生的需要而設計的「生命教育」課程,期望教導學生尊重生命,愛惜生命,減低自殺及校園暴力欺凌事件。

以創新方式紓緩哀傷

筆者因個人及研究工作關係,經常接觸照顧者,話題很多時都在於如何好好照顧受照顧者,更理想的是可以討論照顧者如何照顧自己。我們很多時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令被照顧者能改善病情或康復,而往往避免認真談論死亡,亦沒有提及病人離世的準備。不願談論死亡,可能是害怕令病患者失去康復的意志,也可能是擔心病患者誤會照顧者有厭棄自己的意思。

近幾個月,疫情突如其來,全球至今已有超過65萬人因COVID-19死亡,沒有人能夠說生老病死是事不關己。無論家人朋友是否長期病患,在疫情期間,死亡變成了每個人每日都會不斷接觸到的話題。生死教育,突然變得非常急切。或許我們沒有時間慢慢理解生死道理,但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有什麼情況需要我們加倍注意?

長期病患者需要經常到醫院覆診檢查,或者在院舍接受照顧,可惜疫情期間很多醫院及院舍都謝絕探訪,家人難以得知病人狀況,造成極大壓力,覺得無能為力,甚至有機會造成病人家屬及前線工作者的衝突。此外,由於醫院及院舍大多實施了隔離措施,世界各地很多離世的病人都要孤獨地走完最後一程,親友沒有機會在病床邊陪伴,認真地告別,成為遺憾。在正常情況下,病人過身,親友會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及治療哀傷,例如為死者舉辦喪禮及追思會、家人之間聚會緬懷逝者、互相擁抱及陪伴等,可惜在疫情下,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這些本來用於紓緩哀傷的行為都無法進行,甚至無法按死者生前的意願去安排墓地及陪葬品,平常的哀傷治療方案完全不適用。最近,The Lancet Psychiatry期刊呼籲公眾關注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根據2003年SARS的經驗,因為社交隔離、經濟不穩定、害怕染疫的壓力等,疫情期間自殺率會增加,值得我們留意。

世界各地的醫護人員及社會福利工作者,正在用不同的方法,在非常局限的條件下處理病人及親友的心理需要,醫院及院舍也定時為病人院友安排與家人視像見面。至於處理哀傷階段,也有一些工作可以推行,例如有家屬舉行網上追思會,讓親友在網頁上留下悼詞,貼上生前合照,回憶與死者的往事,都有助在世者紓緩負面情緒。疫情的發展瞬息萬變,亦有不少未知數,因此全球的經驗交流顯得極為重要,以創新的方法去補救傳統方法處理不到的空隙,減低照顧者及喪親者的壓力,避免情緒上的漣漪慢慢累積成為不可收拾的創傷,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方向。

作者為註冊社工、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