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7月6日

社評 社評

新德里持續反華 印度洋風雲驟變

中國和印度由於邊境主權爭議而於六月爆發軍人流血衝突,釀成死傷眾多,印方民情洶湧,新德里政府因應國內反華情緒,先後推出多項措施,不再允許任何中資企業參與該國道路建設項目,禁止從中國進口電力設備,禁止包括抖音和微博在內的五十九款來自中國的應用程式。為了「以身作則」,印度總理莫迪主動刪除自己的微博賬號。尤其耐人尋味的是,莫迪在七月三日前往中印邊境視察,在衝突現場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慰問傷兵,矛頭指向中國聲稱,領土擴張的年代已經過去,「軟弱的人無法締造和平,勇猛才是和平的必備前提。」

中印衝突無疑令兩國關係緊張升級,與此同時,中國和美國也在南海出現軍事較勁。解放軍本月一日至五日在南海的西沙群島一帶進行軍演,美軍兩大航空母艦戰鬥群列根號和尼米茲號亦從菲律賓海啟程,前往南海訓練。儘管列根號指揮官威可夫(George Wikoff)強調,美軍行動與中方在西沙群島的演習無關,但「兩強相遇」始終引起揣測,畢竟南海的主權爭議比起中印邊境更加複雜。

中印衝突和南海較勁,宏觀而言可以納入美國所提出的「印太戰略」範圍,當中連香港問題也交織糾纏;美國政府去年在東盟系列會議期間發表印太戰略主題報告,告誡中國要信守《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的自治和公民權利的承諾。因此,印度日前首次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表示「關注香港」,不妨解讀為新德里政府有意在印太博弈的棋盤之上稍稍傾向美國一側。當然,印度是否放棄幾十年來奉行的「不結盟」外交政策尚待觀察。

美國總統特朗普二○一七年上台後積極發展圍堵中國政策,於是將奧巴馬年代的「重返亞太」變為新的「印太戰略」,操作空間從太平洋延伸至印度洋,意味着拉攏新德里包圍中國。香港問題既然是戰略部署之一,那就不難解釋為何美國接連推出相關法案,例如最新的《香港自治法案》,揚言制裁任何協助損害香港自治的個人和公司,並懲罰與他們有業務來往的金融機構;「狂人總統」據報正考慮兩至三項針對北京的行動,最快會在數日內公布。印度原本一直沒有附和美國針對香港問題發聲,然而中印邊境衝突導致反華情緒出現後,該國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在人權理事會發表對於香港問題的關注聲明,動機可謂「別有用心」。

「印太戰略」思維主宰底下,美國巴不得拉攏新德里,弔詭的卻是,中印邊境流血衝突可能源於中國嘗試「先下手為強」。根據美國國會諮詢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七月二日發表的報告,衝突起因是中國政府擔心印度與美國及其盟友關係日益密切,該報告援引印度前外交官表示,衝突可能是北京試圖警告新德里不要與華盛頓更緊密地結盟。不管這樣的講法是否憑空捏造,客觀事實卻是中印衝突絕對有機會讓美國坐收漁人之利,促使印度與華府合作抗衡中國。

另有一點必須注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早於二○○七年提出由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組成「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但因為印度採取不結盟政策,此事無法落實。及至上月初,印度和澳洲舉行視像峰會後簽署九份合作文件,包括兩份雙邊軍事協定,範疇涉及後勤、國防教育和印太海事議題。阿德萊德大學亞洲研究系客座教授賈恩(Purnendra Jain)認為,印度和澳洲最初對於跟美國和日本組成「印太四角」(QUAD)抱持遲疑態度,如今已更為投入,印度考慮的是反擊中國在區內的影響。簡言之,「印太戰略」悄然成形。

印度洋風雲驟變,北京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嚴峻,在在需要靈活變通之手段一一化解。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